河南5岁男童患罕见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爸爸打两份工累到吐胆汁
2022-03-01 19:28:02 来源: 北疆暖影像
0浏览 评论0条
2月28日,是世界罕见病日。罕见病,又称“孤儿病”,发病率极低,患者占总人口仅0.65‰~1‰。
罕见病患儿像站在世界的边缘地带,遭受病痛的折磨,却缺少常规稳定的治疗方式;他们身边很少能有感同身受者,只能自己承受病情下的压抑与精神上的孤独。下面是罕见病患儿小熙妈妈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阿靖,今年31岁,家住河南省许昌市农村,是患儿小熙的妈妈。两年前,我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在超市上班,我在商场做客服。虽然收入不多,但丈夫顾家且有责任感,我也是街坊邻居口中的好妈妈,一儿一女乖巧懂事,我们过着简单又快乐的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我们家的幸福戛然而止,如今到了走投无路的困境。图为我和儿子。
2019年6月,我发现3岁儿子各方面发育好像比同龄孩子都差一些,当地医院诊断为“精神发育迟缓”,医生建议全面康复治疗。为此,我辞掉工作,每天陪着孩子在医院里进行脑循环、脑电击、针灸、语言训练等康复治疗。转眼间一年多过去了,儿子的病情虽有所好转,但各方面发育还是不理想,医生建议我们到郑州的大医院找专家看看。2020年12月,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郑州中医院儿童医院,医生说孩子可能患有“粘多糖贮积症”罕见病。对此,我和丈夫怎么也不敢相信,于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又来到郑大一附院求医。图为我儿子大面积掉发的图片。(可进入腾讯乐捐了解帮助:【】
不幸的是,一个月后儿子被确诊为“粘多糖贮积症II型”。医生说,该病在第一批罕见病中排在第73位,属于伴性隐性遗传,患者均为男性,患者母亲是携带者但不发病。由于患者外观和常人无异,所以很难发现,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各器官受损衰竭,整个河南省也没几例。致病原因是患儿体内缺乏硫酸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而使酸性黏多糖降解发生障碍,进而使过多的黏多糖沉积于组织细胞内导致功能障碍,最终患儿会出现面容粗糙、骨骼变形、肝脾肿大、大脑神经发育迟缓等症状,重型患者会在15岁死亡,轻型患者能活到40岁以上。
听到这个消息,我被吓得瘫软倒地崩溃了。“儿子,妈妈对不起你!是妈妈害你吃了那么多药,扎了那么多针,让你小小年纪承受了那么多痛苦……”我抱着儿子哭得死去活来,内心十分自责。经过医生的劝说,我平静下来后暗暗发誓:哪怕牺牲自己,也要救孩子的命!于是,我和家人翻遍所有能查找的资料,做到了对该病从一无所知到了如指掌。庆幸的是,随后的基因检查发现儿子的病情是因基因突变引起的,并非来自父母遗传,这也意味着儿子的治愈率会更高一些。
2021年3月,我们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再到北京陆军总医院……不知辗转了多少家医院,在排队中度过了多少个凌晨,终于在首都儿研所看到了希望。医生说该病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目前国内没有特效药,只有酶替代治疗和骨髓移植两种治疗方案。酶替代治疗是国外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每年要近200万医药费,且终身服药,还不能彻底治愈,目前国内还没有此药,而我儿子唯一的希望就是通过骨髓移植来缓解目前的症状,先保住命。由于医院仓位紧张,医生建议我们到北京京都儿童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不幸的是,此时我儿子不能走路了,肝脾肿大得像成人一样,心脏瓣膜厚,呼吸困难,大脑神经发育越来越差,医生说如果不尽快移植,孩子以后可能无法走路了。因为病情严重,儿子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一住就是20多天。或许是我的真诚和坚持感动了苍天,很快我们就找到了富有怜悯之心的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对方表示愿意帮助我们救儿子。那一刻,我哭了,为志愿者的善心和善念,也为儿子即将到来的重生。然而,高兴之余却被接下来50万的医药费下傻眼了,因为之前的治疗已花光多年的积蓄,又该去哪里借钱呢?万般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打电话求助亲朋好友,直到电话打到快绝望了,才凑够25万的进仓押金。
6月13日,我陪着儿子进仓移植了,8天后志愿者的干细胞回输到孩子体内。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儿子就出现呕吐、腹泻、高烧等症状。由于儿子腹泻不断,我母亲每天洗衣服从早洗到晚,一天往医院跑十几趟送干净的衣服。由于担心我和孩子心情不好进而影响病情,老人再难受也会佯装得很坚强,后来我才知道母亲那时候每天都是边哭边洗衣服,晚上常常一哭就是大半宿。一个月后,儿子顺利出仓了。没想到的是,短短一周后各种排异和并发症都来了,目前有二三十种。
标签: 十万分之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