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普法:“职业打假人”主张赔偿,诉求会不会得到法院支持?

2022-03-10 18:47:51 来源: 郝建锋律师

0浏览 评论0

2022年3.15即将到来,消费者维权一直都是持续不断的话题,从去年比较火的“辛巴假燕窝事件”到近日的“男子9.9元网售父亲自制酸菜被索赔1000元”,都牵扯到了“职业打假人”。小编作为律师,给大家分析下:日常生活中,“职业打假人”主张赔偿,诉求会不会得到法院支持?

首先,网上称呼“职业打假人”是通过法律途径主动打击市场流通的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消费环境起到净化作用。但现实生活中对于“职业打假人”群体一直是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们能很大程度上净化市场,也有人认为他们是“知假买假”,意图经过惩罚性赔偿为自己牟利,违反诚信原则。目前从法律层面分析,法律对职业打假人的行为是进行了必要的限制的。

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目前针对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即使是“知假买假”,会受到法律保护。司法实践中,法院“职业打假人”的赔偿诉求,有支持的也有驳回的。根据有人统计2019年至2021年间的100份裁判文书。其中,32份支持职业打假人的赔偿请求,66份驳回了相关诉讼请求。另外2份裁判文书中,涉案职业打假人因敲诈勒索被判了刑。

最后,以前“职业打假人”考虑的是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否得到法院支持赔偿诉求。从去年18岁“职业打假人”一年打假800余起,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敲诈勒索立案。一下子让“职业打假人”还要考虑下犯罪的法律界限在哪里。从法律层面分析,如果“职业打假人”明知诉讼理由不成立,却利用商家怕麻烦的心理,故意利用起诉让对方支付一笔钱,不但浪费了司法资源,确实也涉嫌敲诈勒索。如果“职业打假人”因专业知识不过关,不存在主观故意,就无法定性为敲诈勒索。所以司法实践中,是否不应该支持“职业打假人”的赔偿诉求和是否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都是有待商榷定性的。

总之,目前“职业打假”还未有明确规定的标准和程序,法律需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达到规范指导的作用,积极净化市场,能够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标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