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止滥用人脸识别技术,让公众不再为“脸面”担忧

2022-03-11 18:01:13 来源: 九派新闻

0浏览 评论0

南方都市报3月10日报道,近年来,在人脸识别技术大规模落地的同时,非法获取、提供、破解人脸识别数据及关联的电信网络诈骗、非法发放及催收贷款等犯罪高发。风险无孔不入,保护好自己的“脸”似乎变得越来越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提交建议,呼吁从宣传教育、行业自律、社会监管、法律监管等方面综合施策,有效遏制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犯罪。

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他特别提到刑法在人脸信息保护中的作用。“要全面保护敏感个人信息,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作用不可低估,但刑法也一定不能缺位。”周光权说。

被问及“目前人脸识别应用出现了哪些问题?”,周光权回答道:“首先是技术层面,人脸识别容易被破解,这带来不安全性。当前,制作模拟人脸模型以破解人脸识别验证的黑色产业链已相当成熟,而且许多软件代码已经开源,用身份证照片就可以从技术上模拟张嘴、眨眼等动作,仿真效果很高,可以骗过许多人脸识别平台。去年2月,清华大学RealAI研究团队利用对抗样本干扰技术,在短短15分钟时间内就成功破解了19款国内主流手机的人脸识别系统,人脸识别“易破解”的安全隐患暴露无遗。

那么,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使用,也对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由于个人可能将足以识别个人的肖像、身份证图片以及其他具有人身关联性的人像及风景照片等都储存在云盘上,个人对其敏感信息的保护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人脸识别技术极易被滥用,人脸识别信息被大数据公司或各种金融平台App过度收集、随意共享的现象广泛存在,由此导致非法获取、提供、破解人脸识别数据及关联的电信网络诈骗、非法发放及催收贷款等犯罪案件层出不穷,有的案件在定性上存在一定争议。

此外,近年来涉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犯罪频发,而且类型多样。比如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获取人脸信息、网络换脸游戏骗取人脸信息、非法抓取人脸信息、通过技术将照片生成动态人脸验证视频等。此外,因为被害人的人脸识别信息被非法获取后暴露行踪轨迹,进而引发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聚众斗殴的案件,在近年来也开始出现。“

新华社评价,近年来,法治建设与时俱进,紧跟技术发展和时代进步。当前,我国已进入数字经济红利大规模释放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对我国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变得突出和紧迫。

人脸、指纹、DNA等个人生物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滥用此类技术将导致公民隐私权、财产权等权益受到侵害,甚至威胁公共安全。如何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用好管好数据,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好公民的“脸面”问题,是一道必答题。

个人信息泄露是公众深恶痛绝和反映强烈的问题。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法治的步伐必须紧紧跟随。技术的新玩法、新花样层出不穷,需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也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让技术成为法律调控范围内的利器,让法律成为技术可行基础上的善法,守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对于技术滥用的非法行为,司法机关必须重拳出击、整治到底。

司法要跟得上社会和技术进步,才能约束非法、震慑犯罪。提升群众司法满意度,推动法治为民办实事,要聚焦人民的急难愁盼,要一件接一件切实维护好人脸安全这样的关键事。

标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