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现代美术馆馆员变身“大白”,一次与社区的真正联动

2022-03-20 15:51:58 来源: 人民资讯

0浏览 评论0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这轮疫情,让许多非医务系统的抗疫者也毅然穿上了制服,成为守护大家、维持秩序的“大白”。位于虹口区多伦路上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内就有10位业务骨干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抗疫工作。他们从3月12日开始支援虹口区北外滩街道、四川北路街道、凉城街道负责协助核酸检测和小区的封闭管理工作,至3月18日一共出动了35人次。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本职工作是为公众提供精神文化的服务。但面对疫情,街道一线工作压力大,人手缺。所以作为一个国家基层事业单位的美术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支持抗疫工作。大家的工作都很辛苦,面对困难从来没有退缩。”刚刚从一线岗位下来,褪去了“大白”装束的美术馆副馆长顾佳君告诉记者。

图说:多伦现代美术馆馆员变身“大白” 主办方供图(下同)

只有投身参加抗疫工作,面对疫情才真正体验到一线抗疫工作者的辛苦。社区核酸检测工作,最近几天正是高峰期,一个点位通常要接待至少4000人次以上,志愿者一站就是9个小时,许多老年人不会用手机进行网上核酸检测预约,需要志愿者帮助预约,工作繁琐而持久。美术馆馆员表示,再苦再累,当听到面前的老爷爷老奶奶道出一句感谢,就仿佛又重新为他们注入了工作动力。

顾佳君透露,馆里有位女同事小曹,夫妻两人都参加了抗疫工作,家中还有两个正在上网课的孩子少人照料,但她在岗位上全情投入,从不提及家庭中的困难,除非遭遇到所居住的小区隔离而无法外出,否则绝不缺席抗疫任务。

在抗疫的一线需要穿着防护服,一穿就是四五个小时,其间无法上卫生间,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不喝水。但无论天气如何,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体感都会闷热难受。美术馆馆员小李虽然有腰伤和胃病,也毅然加入了志愿者队伍,穿着防护服支援封闭小区的管控,连日工作,直到晕倒在岗位上。

在疫情期间,美术馆一方面是提供人员参与直接的抗疫工作,另一方面在场馆因疫情临时闭馆的情况下,提供了可供观众线上分享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多伦Voice”自2020年至今已经做了71期线上的音频和文字,让观众用聆听来感受艺术家和作品的故事。在疫情期间通过不间断的艺术工作,来抚慰大众的心灵,给人以战胜疫情的希望。

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一个处于社区中的美术馆,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美术馆与社区的关系,如何让艺术与社区的居民真正发生关联,如何用艺术来触动人心等等课题,他们尝试做过很多艺术进入社区的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馆员参与到抗疫这种实际而又具体的工作中,也可视作一种融合。(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图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资料图

马上评|又见艺术家进社区

艺术家进社区,在以往指的是把演出活动送到社区巡演,但这两天,艺术家进社区的意义升华了——他们的身份转化为社区防疫志愿者。这比先前,单纯在“场外”创作各类温暖人心的作品的艺术家更进一步。艺术家以作品鼓舞人、 感染人,是无法抵达现场的无奈;艺术家穿上防护服融入社区,是投身现场的义举。

在网格化管理的社区内,居住着不少上海艺术家。面对疫情,居住在徐汇的著名昆剧演员沈昳丽穿上了不透气的防护服,但隔着面罩的微笑也能让邻居们认出来是“最美杜丽娘”。位于虹口区的多伦美术馆建造在社区内,工作人员平常就注重与社区互动,为社会大美育做出各类尝试,如今更是以豁达的态度,把10位骨干深入社区做志愿者,视为与社区的有一次融合。

上海音乐厅更有创意,在海内外艺术家无法抵达音乐厅演出之际,把二楼阳台面向户外草坪、花园、天空等自然美景之处,作为“直播日落”的画面——可以视为以“最美大自然”为“天幕”的舞台“布景”,伴以各类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音乐会全程录音……真是“天作之合”。音乐和美景,最为治愈。

无论是公共卫生还是公共美育,前提都是服务公众;无论是台上演戏还是台下帮忙,目标都是服务观众。这一次,艺术家不仅依然是心灵防疫的生力军,更是社区防疫的空降兵。(朱光)

标签: 现代美术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