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练员、明天当志愿者,这支体育志愿“突击队”活跃在上海防疫前线
2022-03-21 07:46:11 来源: 人民资讯
0浏览 评论0条
本文转自:上观
3月20日,申城大雨如注,阴冷潮湿。清晨7时,担任静安区体育系统疫情防控志愿者“突击队”领队的魏宗海,和19名队友准时出现在彭浦街道一个小区的多个点位上。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增援静安区内相关街道的防疫力量,负责PDA信息扫码录入,协助开展核酸检测。
雨越下越大,这批身穿“大白”防护服的体育志愿者,浑身被雨水渗透浸湿,寒风一吹,冰冷刺骨。作为静安区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副校长的魏宗海,也是这个20人突击队的领队。他不禁给伙伴们点赞:“24小时必须完成全部核酸检测工作,每个小区人数在4000人左右,大家能吃苦、能战斗,每天都顺利啃下硬骨头。这个体育人志愿者队伍,让我感到无比骄傲。”
体育人变身,冲向社区防控前线
魏宗海和其余19名志愿者伙伴,都来自静安区体育基层单位,有的是静安区少体校的教练员和工勤人员,有的是静安区体育馆、静安区全民健身中心和静安区运动健身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有人是静安区体育局的公务员。3月16日,根据静安区疫情防控总体部署,他们作为静安体育系统40人的疫情防控志愿者“突击队”的一个小组,增援区域内街道的防疫力量。
“我们的本职工作,还是做体育,先确保基层单位的体育业务正常开展。教练要云上网课,确保小运动员居家训练备战市运会;静安区体育馆作为周边单位工作人员临时核酸检测采样点,工作人员也要做好保障。”魏宗海介绍,完成体育本职工作后,这40位“突击队”志愿者需要身兼两职,“今天当教练员,明天当志愿者”。
这批体育志愿者增援到社区,穿上防护服,变身“大白”。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辅助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负责PDA信息扫码录入。体育人往往血气方刚,一言不合可能容易情绪激动,但社区防疫工作需要循循善诱,讲究耐心细致。猛张飞到底能不能玩转绣花针?
“‘大白’的防护服一穿,拿着PDA设备逐一扫码录入信息,每天一站就是8小时甚至12小时。我一开始担心,体育人往往爱憎分明,会不会因为工作太累、缺乏耐心而情绪急躁?”魏宗海表示,面对社区人员,这批体育志愿者展现出的耐心和热情,超出预期,“社区老年人多,有些真的根本不懂操作智能手机,需要我们志愿服务更有耐心。除了提醒和帮助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刷出核酸测试的二维码,我们也经常用自己手机帮助老人输入信息,确保核酸检测的速度、节奏更快。”
3月20日,上海最高气温也只有7摄氏度,魏宗海和所有志愿者都穿着防护服,并在防护服外套上一次性雨披。不过,这样的防雨效果一般——大多数体育人的身材高大,套上雨披后手脚反而不利索,很多志愿者索性不穿雨披,确保在雨里更自如地坚持志愿工作。一天下来,几乎所有人的全身,都被雨淋湿透了。
为确保核酸测试的高效率,一旦出现参与核酸检测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一名志愿者就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提醒居民进行核酸测试。
特别能吃苦,体育精神熠熠发光
连续驰援宝山路街道、大宁路街道、临汾路街道后,魏宗海在19日睡了整整一天。他笑言:“我和伙伴们在微信群交流,大家都说太累了,这个休息天除了吃饭就剩睡觉了。不过,一想到医务工作者比我们要辛苦太多,大家休息一天之后,仿佛都感觉满血复活了。”
或许是巧合,静安区体育系统疫情防控“突击队”的志愿者,在驰援街道时的驻点,往往是人员比较多的重点小区。敢打敢拼、迎难而上、敢于担当、乐于奉献,这是体育精神的闪光;不怕苦、不怕累,也是体育人的一个性格特征。静安体育人代表变身防疫志愿者,面对最多每天约4000人次的核酸检测工作量,整个团队携手前行。
每天早上7时到岗,晚上6时甚至10时结束,中间一般不喝水、不上厕所,这是大多数体育系统志愿者的日常。作为组长,魏宗海每晚需要先和街道方面对接,等待具体点位表确认。之后,他需要再分配、确认每个点位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等到20人名单和分工完全落实,已是第二天凌晨。
“等我把具体时间、工作点位分配表发到微信群,一般在凌晨1时左右,大家都入睡了。”魏宗海感慨,让他感动的是,第二天早上,每名志愿者都能在7时准时到位,按时完成点位防疫工作。他说:“对我们这个体育人志愿者队伍,我感到无比骄傲。另外,静安体育馆的周启航在完成任务后还‘加练’,回到自家社区继续当志愿者。”
四天的志愿服务,魏宗海和伙伴们已分别驰援三个街道。“这次强度真的很大,但所有人都任劳任怨坚持着,大家都在各自位置传递能量,每个志愿者都了不起,我们这个体育局志愿者队伍非常突出。特殊时期的特殊工作,我们体育人召必来、来必胜,也希望疫情能早日散去,上海尽快恢复如常。”
标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