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区直击]疫情下,有一种温暖叫邻里相助
2022-03-31 05:55:04 来源: 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0浏览 评论0条
小区北门因为嘉兴战疫,全市人民的心都凝聚在一起。
就说我们小区丽岛嘉苑,因为被列入管控区,原本平时只是电梯里碰到“点个头”的邻里,在疫情下变得热乎起来,大伙守望相助,也一起当志愿者为小区奔忙,为宅家抗疫的日子增添了浓浓的温情。
02
小时候,家在农村,由于物资匮乏,每到青黄不接,邻居间相互借米、借盐渡难关,都是常有的事,甚至出远门也相互留钥匙,其实这都源于一份基本的信任。
如今,现实生活中邻里之间,特别是在城市,见面不打招呼、门对门相互不认识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邻里之间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在邻居群里指桑骂槐。“以前每次我在楼道或电梯碰到邻居,笑着跟对方打招呼,但热心回应的并不多,有时弄得自己好尴尬……”与我同一幢楼的大姐莫小金就这样感慨。不过她话锋一转,说因为这次疫情,才发现大家其实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冷漠,都非常热心和友好,每次政府送的物资一到,群里叫一声,大伙都冲下来帮忙,排队领物资时,大家总是主动礼让老人。她认为以往的隔膜,主要是因为大家平时见面的机会太少、交流太少造成的。
03
莫小金(左一)在为居民分发物资
莫大姐在秀洲区油车港镇政府工作,给人第一感觉就是个快言快语、雷厉风行的“热心肠”,小区成为管控区后,她第一时间报名当志愿者,带领大伙忙前忙后,分发物资以及做核酸时维持秩序等。
不仅如此,莫大姐还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在挨家挨户嘱促做核酸的过程中,她意外发现我们22幢18楼一户人家只有一个13岁的小男孩在上网课,问明情况才得知,因为他妈妈是次密接者隔离在酒店,而爸爸在外地也进不了小区。关键是家人因为和邻居们不熟,也不好托付关照。
从此,这个孩子成了莫大姐的牵挂,天天去探望,关心他能不能吃上饭,确认他自己能解决后,才放下心来。每次物资来了,她都亲自帮着送上门。并教孩子如何烧菜,提醒注意用火用电安全。
据说,很多邻居当志愿者,都是受莫大姐影响,觉得她一个女人都冲在前面,自己也应该出一份力,与我们的城市、家园共渡难关。
家住22幢1604室的冯耀华,是市教育局干部。由于小区受疫情影响突然管控,妻子和孩子在外居住。考虑自己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东西,分发物资时,得知租房的河南籍邻居郭先生家里有5人同住,一份显然不够吃,便将自家的一份送给了他。
04
冯耀华(右一)把自己的菜分给小区租客
“特殊时候,要顾全大局,要相互帮助,更不能浪费物资。”
冯耀华得知记者要采访他,再三谢绝,表示这点小事不值一提,他作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理应在居民中带个好头。“谁懂电脑,我家孩子上网课,电脑突然罢工了……”前天,邻里微信群,一位妈妈焦急地询问。没一会儿,热心的邻居就纷纷支招,并有一邻居主动“一对一”打电话询问详情,第一时间帮助解决,让人备感温暖。“虽是很小的事情,但感觉小区一下子有了活力,不像平常大家都像陌生人,是疫情让大家的心贴近了。”这位妈妈告诉我。
05
小区志愿者在维持秩序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亲不如近邻”“昔孟母,择邻处。”这些古诗词,充分佐证了中国人无比看重邻里关系,尤其在古代,把好的邻居视同知己,甚至胜过亲人。我们几个因为这次疫情而“相见恨晚”的邻居都一致提议,以后要常来常往,做一辈子好邻居。同时约定,等疫情过后,要组织户外烧烤等家庭活动,把这种因疫情而相识、相知的邻里之情再升华。
标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