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大灾难”!未来人类有可能要面临,一个比一个更难以承受!
2022-04-12 11:32:40 来源: 科普Room
0浏览 评论0条
在我们还在为油价头痛、为作业烦恼时,殊不知地球已经危机四伏!当今媒体只大肆宣传着全球变暖的毁灭性危害,没看到人工智能正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我们的世界,这些“小助手”听话可爱,却可能是未来的“杀人凶手”。但除这两者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毁灭性的灾难一触即发,那便是行星撞地球。温室效应、人工智能、行星撞地球这三大灾难看似遥不可及,实际上是埋在人类前行道路上的定时炸弹,只差人类一步踏上,等待我们的就是万劫不复的灾难!
温室效应
1979年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FWCC)上,“温室效应”被科学家们提起,由于缺乏研究数据的支撑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但敏感的科学家和环境学们在深入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正在蚕食着我们生存的地球!”
“温室效应”最初由法国著名学者Jean-Baptiste Joseph Fourie提出,即傅里叶。他在研究地球的温度与辐射热源时,指出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的稳定屏障,犹如玻璃罩一般保护着地球被宇宙更多的辐射危害。但由于现代人类社会活动,本来保护着地球的温室效应,变成了套在人类脖颈上的吊绳。
(CO2排放量逐年上升)
引起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有CO2、各种氟氯溴、臭氧和水蒸气等。人类农业、工业活动排放出过量的CO2,使得大气层内部变成了一个的不断升温的大蒸笼。尽管全球变暖的速度之“慢”令多数人类无感,地球这个庞大又敏感的系统却因温度一点点地变化而剧烈变化着。
温度升高使得南北极的冰层融化、碎裂,坠入南北极海域的除了冻冰还有其中亿万年来不见天日的致命病菌。这些病菌可能带来未知的瘟疫。冰川融化还会使得海平面上升。一旦海平面大规模上涨,我国东部和东南部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远岌岌可危。
同时温室效应还会带来害虫增加、气候带北移、北极南极生物死去等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微弱,必定会深刻的影响到人类的经济、农业以及海洋生态。美国加州大火、澳大利亚山火、四川火灾,都是气温上升地球不堪重负的表现。2020年,英国上空飞过达80公里的飞蚁群,人民恐慌,舆论宣传地球已经开启全球变暖后的“虫灾模式”!这种说法固然危言耸听,但近年来东非蝗虫灾害严重、美国胡峰灾害肆虐都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恶果。
人工智能
“我会毁灭人类。”机器人sophia面色平静地说道,她的面部由人工智能操控,嘴巴模仿人类说话一张一合,令人不寒而栗。如果说温室效应是温水煮青蛙,那么人工智能对于现在的我们犹如甘甜的牛奶。但牛奶饮用过量,也可能带来中毒的危险。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 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在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基础上,广泛应用于交通、通讯、医疗、家居等行业。”
人工智能看似高级,其实其已经被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医院的无人挂号机、我们手机的siri、语音导航等等。人们逐渐适应并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但你是否思考过,一旦有一天这些人工智能集体“罢工”,甚至与人类为敌,人类该何去何从!
科学家一直试图创造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人工智能。每年的机器人展览会、机器人大赛上,层出不穷的各类机器人眼花缭乱。其中最受到人们关注的,就是具有人工智能、形似人类的仿人机器人,但人工智能“进化”的度在哪里?一旦有一天人工智能“进化”到可以独立思考,带给人类的究竟是惊喜还是恐惧?一旦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进化”到可以“毁灭”人类时,科学家是沾沾自喜还是脊背发凉?
即使未来懂得独立思考的人工智能,服从于他们的“父亲”、“母亲”,那么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更加沉重。如电影《终结者》中,人工智能机器人服从“主人”的命令杀死或伤害了其他人,这个机器人是否有罪?又如《机器管家》中,女主角因为父母陪伴的缺失爱上了一直照顾自己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管家,高度智能、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机器人能和人类恋爱甚至结婚吗?一旦伦理道德的底线被人工智能突破,人类社会的规则就需要被重新改写!人类如果过度依赖人工智能,那么总有一天会落入人工智能的“死亡陷阱”。
行星撞地球
在谈过温室效应和人工智能后,我们能感受到,地球已经危机重重!温室效应从外部瓦解人类的生存环境,人工智能从内部破坏人类社会和人类自己动手能力。而地球最大的危机却是一旦发生人类无法改变的灭顶之灾!
如果你看过《绝世天劫》、《天地碰撞》这类的灾难电影,一定了解巨大的陨石彗星或者陨石碎片一旦撞向地球有多恐怖。但在看过电影以后,是否觉得这样的事情太过遥远并不可能发生呢?
真相却是每年都有大量的陨石砸向地球,现存的加拿大曼妮古根陨石坑是已知最大的陨石坑之一,直径达100余公里,是由一颗直径5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所致。除此之外还有加拿大魁北克匹硅鲁伊特陨石坑、印度罗娜陨石坑等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