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蒙冬英:侨侨志愿服务青年突击队“集结手”

2022-04-16 12:40:13 来源: 高校圈的那些事儿

0浏览 评论0

从3月13日到4月13日,距泉州本轮疫情暴发刚好过去满一个月。一个月里,华侨大学师生志愿者们默默奉献华园疫情防控一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守望相助、勇敢担当,充分彰显了华大人的优良传统。

学校团委蒙冬英正是其中一位,她全力以赴奋战在最前线,积极组织青年团员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将青年志愿者凝聚成抗疫战队,筑起校园疫情防控坚实的堡垒。

华侨大学蒙冬英:侨侨志愿服务青年突击队“集结手”

有一种速度叫——使命召唤召之即来

“136名志愿者已全部到位!”3月13日下午四点,此时距离接到全校开展核酸检测通知不足一个小时,作为侨侨志愿服务青年突击队带队老师蒙冬英,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酸检测志愿服务队伍的召集,并与所有的志愿者连夜奋战到次日凌晨四点。

当疫情来临,蒙冬英迅速响应学校号召,集聚青年学子成立侨侨志愿服务青年突击队,带领着“红马甲们”转身加入到校园疫情防控保卫战的“大白”队伍中。大“疫”当前,不容有失,青年志愿者队伍的自身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底线,前期的招募审核、上岗前的防控培训、服务时的定点强调、结束后的集体召集,都是她在岗位上时刻牵挂着的大事。一套防护服、一张工作证、一个对讲机,也成为她反反复复奔走在核酸检测现场的行装。

自校园封控以来,学校大规模核酸检测大多是紧急性通知,有时晚上十点才接到次日清晨六点开展核酸检测通知,而每次青年志愿者的迅速召集也让每次核酸检测工作开展的顺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在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记满了每日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岗位需求、物资数据、工时数据、注意事项等事宜。“提前部署,想在前头,才能高效运作,保证每一次志愿服务队伍能顶得上”,蒙冬英如是说。

有一种力度叫——破难攻坚敢为人先

还记得3月17日,接到学校通知后,她在爱人已经支援丰泽新村封控区一线的情况下,服从学校统一安排,回家收拾行装,交待好家里唯一的老人照顾好两岁多的小孩后,匆匆忙忙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与驻守在校内的师生共进退。驻校期间,既要兼顾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又要协调家中老人与小孩生活起居问题,两者不停切换,夜深回到宿舍,拨通视频往往传来就是无尽的“嘟嘟声”。

困难没有阻碍前进的步伐,蒙冬英相信只有齐心协力、风雨同舟,方能共克时艰。校园封闭管理以来,物资紧缺、人手紧缺成为迎面扑来的难题。她组织青年志愿者穿梭在核酸检测、物资搬运、校园巡查、食堂督导、超市引导等各种场景中,并主动作为,组织青年志愿者作为全校第一个“包干到户”的集体,坚持开展定期清理服务。截至目前,两校区已累计组织5600余人次参与到学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当中,“志愿汇网络系统"统计的志愿服务工时数17227.6小时(属于不完全统计数据)。

除此之外,在兼顾本职工作基础上,与同事们参加机关党委组织的核酸检测内场、校园清理、校园周界巡逻志愿服务工作,也成了校园封闭管理后的常态事项,因此她常言:“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微信群置顶17个,不是正在做志愿服务,就是在做志愿服务的路上”。

有一种温度叫——师生相连与你同在

“要下雨了,我们储备的雨衣还有多少存量?”

“同志们,特殊时期千万别倒下,累了一定要说。”

“大家都吃上饭了么?”......

这是蒙冬英在近一个月疫情防控工作中说过的最多的话。她不仅仅是行事利落的“集结者”,也是细腻温暖的“守护人”。她和所有的校内师生们一起一次又一次坚守在封校后的疫情防控一线,和两校区单位同仁一起一次又一次相聚深夜云端的防控工作部署会议,和所有青年志愿者们一起一次又一次见证华园凌晨五点的晨光熹微。

泉州校区莲雪楼205的办公室,叠放着一张简易的折叠床以便随时随地进入应急状态,正如3月13日那晚彻夜灯火通明的莲雪楼,给人一直与你同在的感觉。封闭管理后,疫情防控工作越到最后越发不容易,为了充分调动志愿者的能动性,缓解封校焦虑情绪,在每次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她都带着青年志愿者一起复盘,每天梳理志愿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反馈,保证第二天的志愿服务工作能够更为高效有序的开展。同时,她也积极参加泉厦联动组建发起的“侨侨青年直播间”活动,为与同学在空中相约、交流谈心搭建线上互动平台,践行一直与你同在。

四月的华园,紫藤花开,木棉璀璨。“相信在春意盎然里,所有的坚持终将迎来“疫”散花开的那一天”,蒙冬英坚信道。(通讯员:华侨大学蔡君韬)

标签: 华侨大学 志愿服务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