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场救妻"涉事出租房疑被改造过火灾前丈夫已租新房
2022-04-21 11:27:10 来源: 网易新闻
0浏览 评论0条
↑火灾发生在一个安置小区的三楼。
红星新闻记者王震华蓝婧发自南京
今年3月13日清晨,南京市雨花台区一出租屋突发火灾,一对进城务工夫妻双双被重度烧伤。此后半个多月内,因伤情严重,夫妻二人先后离世,在安徽老家留下三名年幼儿女。火灾中,丈夫舍身救妻的举动感动了一众网友,事件经媒体报道后,社会人士为两人的救治捐款近200万元。
4月7日,当地消防部门公布火灾调查结果,起火原因为锂电池自燃。红星新闻调查发现,火灾中的男性遇难者生前在南京以收“废旧”为生,火灾发生后,其生前所居出租屋内仍遗留有数块电瓶。
而在雨花台区,同样以收“废旧”为生的安徽涡阳同乡多达数十人,他们多和他人同租,为防止丢失,收来的“贵重废旧”往往被“拎上楼”。
安置小区里的外乡人
4月5日傍晚,雨花台区西善桥商圈,龙西路与龙淮路交叉口。随着下班人流一起出现的,还有一群骑着电动三轮车的人。他们均为男性,衣着简朴,操着同样的乡音,车身上多挂着“高价回收”或“专业回收”的红底黄字招牌,各种废旧家电及电瓶车、摩托车、电瓶、手机等均在回收范围之内。
这群来自安徽亳州涡阳县农村的废旧家电回收者,把这个十字路口当作每日的“聚会”之地。“主要是交流一下‘战况’,看看每个人都收了什么。”他们租住在附近小区,以三轮电动车为交通工具,通常方圆三公里,每天朝九晚五,鸣着喇叭或摇响铃铛,走街串巷。偶尔也会走远一点,跨区到十公里之外。中午12点、下午5点,附近一家废品收购站的车会准时出现两趟,回收他们的“战利品”。
当天,红星新闻记者在此采访时,先后到来的电动三轮一共有十多辆,聚集在一根电线杆下。电线杆上贴有三张a4纸打印的房屋出租广告。
41岁的王姓村民是这群人当中最早的从业者,“来南京16年了,一直在这儿收废品,我们都是一个镇里的。”他所说的是镇,是指涡阳县丹城镇,这里位于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距离南京400多公里,开车要四个多小时。
39岁的刘姓村民是8年前到的南京,“当时这里还是大片的农村。房租也没有现在贵。”电线杆上的房屋出租广告显示,附近单间房屋的出租价格现在在700到1000元之间。
↑来自安徽涡阳的废旧家电回收者每天的“路边聚会”。
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软件业开始在雨花台区出现,2010年之后,随着更多软件企业入驻,“软件谷”和“码农聚集地”成为雨花台区的新标签。
在当地出租车司机看来,这群涡阳废旧家电回收者集中的西善桥街道和铁心桥街道,十年前还是很多“土山坨子”,夹杂着一些旧厂房和仓库,“路不好走,交通也不方便,到处都是民房。”
“收废旧”并不是这群人唯一的谋生之道,有“杂活”的时候,他们也会打打零工。29岁的王先生(化名)告诉记者,干过拆除、运沙子的活,也做过搬运工。在他看来,这个区域属于南京新发展的地方,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拆迁建房比较多,干杂活的机会也比较多。“收废品收入不稳定,运气好的话一个月有四五千,少的时候只有三千左右,主要是干杂活,一天200多,还管饭。”
因此,这样的路边聚会还有另外一个功能,通报打零工的机会,确定“哪些人可以去”。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务工需求的增加,在同乡的引领下,更多的涡阳丹城镇农民来到南京务工。从最初的两三人,到现在的“五六十人”。他们的租住地也从最初的民房,到现在的小区高楼。
王先生是五年前到的南京,妻子随后也跟着过来在一家餐馆做服务员。两个人原来租住的是当地村民的私房,两层小楼。两年后,这片私房被拆除,他和妻子租到附近一个安置房小区,和人合租,三居室中的一间,房租850元一月。“安置房小区便宜,商品房租金要1000往上。”
红星新闻了解到,和王先生一样,这些丹城镇的同乡年龄均在30到40岁之间,多是夫妻一起到南京谋生,男人从事废旧家电回收,女人多在餐馆打工。由于收入不高,留在老家农村的孩子要读书,老人要赡养,他们往往选择与人合租,居住在价格便宜的安置房小区。居住地同时又是回收来的废旧家电临时存放地。
共同在外谋生,这些丹城镇的老乡之间关系都很好,下雨的时候会一起聚餐,聊聊老家的事,干杂活、打零工的时候会互相照顾,卖货的时候会互相帮忙,一起帮着把临时存放的大件废旧家电搬下楼。
只不过3月13日的悲剧后,他们再也帮不上同乡陈超产的忙了。那场清晨突起的大火最终夺走了陈超产夫妻两人的性命。
“如果不是为了救妻子,他不会烧得那么重”
距离同乡每日的“聚会”地不到1000米,位于铁心桥街道的龙凤佳园是陈超产到南京后的租住地。
南京当地一家房产自媒体的推文称,雨花台区西善桥、铁心桥街道,与主城核心区相距不过10公里,但由于种种原因,“两桥”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于主城区,成为南京最大的小产权房聚集区。龙凤佳园是其中的代表,“属于不可更名的小产权房”。
除了部分回迁居民,这个安置房小区的房屋内租住着不少外来务工者,小区临街铺面,两家废品回收站相邻,门口堆放着大量回收的废旧物品和家电。
2017年,经自己的表弟王先生介绍,陈超产到南京打工,平时走街串巷收废旧家电,偶尔干干杂活。一年后,他的妻子王雨雪也来到南京,在弟媳打工的餐馆干服务员。
据记者了解,陈超产和妻子生前租住的房屋位于龙凤佳园临街一栋12层楼房的三楼。火灾发生后,家人拍摄的现场视频显示,这套面积约140平米的房屋原有格局不详,除了共用的厨房和卫生间之外,有五个房间。陈超产租住的房间位于客厅右侧,十平米左右,临街方向有一个小的开放阳台。
3月13日早上,王先生和妻子接到电话赶到火灾现场时,陈超产夫妇已经被消防人员救到楼下。电话是同租在龙凤佳园的同乡打来的。
先是冒烟,烟都到楼顶了,“过了一会儿,女的先从阳台上爬出来,又翻到另外一个房间的阳台上,男的在里面用手拉着她。两人衣服都烧光了,脸焦黑。”楼下的小卖部女店主告诉记者。
↑事发现场视频截图
南京消防发布的视频显示,事发时一女子站在阳台外侧,男子则在阳台内紧紧拉着妻子的手臂,直至消防员合力救回妻子。视频中,在被消防员救出后,体力不支的女子说:先救我老公。
王先生说,他和妻子再见到表哥夫妇时,陈超产已经戴上了呼吸机,坐在楼梯口,没睁眼,呼吸急促,只穿了短裤。“皮肤全部烧伤,脱落,脚部已经露出骨头,脸上皮肤已经发黑变焦。”
↑陈超产夫妇诊断书
消防根据现场勘验,推测火灾发生后,陈超产可能尝试想从门口逃生,但门口堆了很多东西,起火点又靠近门,火很大,所以腿脚严重烧伤。“男的从门口跑出来后,媳妇有可能是从阳台那边跨出去,所以男的跑到另外一个房间去接应他爱人。”
两人被送到医院后,陈超产98%烧伤,妻子王雨雪96%烧伤。两人呼吸道均有灼伤。
听到爆炸声,同租房客逃生后,最先赶到失火现场的龙凤佳园一名物业工作人员说,如果不是为了救妻子,陈超产不会烧得那么重。
火灾烧毁了陈超产房间的房门,其余四间房门上分别贴有黄底黑字的房号,以英文字母A、B、D、E标出,字母上面是当地一家地产中介的logo。以此类推,陈超产居住的房间为C号房。
陈超产家人告诉红星新闻,陈超产所租房屋,经由中介公司作为二房东对外出租。房租每月850元,水电费、物业费由租客承担。
上述最早到南京收废旧家电的同乡则称,他曾多次到陈超产的出租屋帮着卖旧物,“屋里住了至少十个人。”他称,其最后一次去是2021年春节前一个月,“当时人住满了。”另有去过陈超产出租屋的同乡也证实,“当时房里住了有十几个人。”
↑火灾烧毁的房屋
家属拍摄的现场视频显示,D号房的房间内有两张铁架高低床,上面均铺有被褥。火灾发生后,家人质疑陈超产所租房屋被二房东改造过,属群租房。小区物业一名工作人员则称,根据南京市对群租房的规定,人均面积少于15平米的“才是群租房”。
针对家属质疑,参与火灾救援的雨花台区消防大队一名后姓队长回复称,火灾发生后,工作人员调取了派出所的租住人员登记,“从派出所登记情况来看,当时租住的也就是六七个人。”该名后姓队长还称,他们也调取了房屋的租住合同:有两个房间分别住了一个人,还有一对夫妻在一个房间,死者夫妻住了一个房间。并且有一个房间里面的人不常在那里住。
其解释称,房子有140个平米左右,住了六到七个人,根据群租房标准,单人居住面积低于15平米以下才能定性为群租房。“我们对群租房很敏感,前一段时间江苏全省刚刚开展‘清患安居’行动,尤其是对群租房的整治。”
公开报道显示,火灾发生前10天的3月3日,江苏省召开群租房安全管理“清患安居”行动推进会,会议要求紧盯城中村、城郊结合部、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强调要突出重点隐患整治,具体包括紧盯群租房违规分隔住人、违规使用液化气瓶、违规使用明火、私拉乱接电线、逃生通道不畅、电瓶车违规停放充电和噪音扰民等7类突出问题,要求依法加大执法查处。
王先生告诉记者,表哥陈超产曾对其抱怨,其租住的地方人太多、太杂,上班的时间段也不一样,影响休息,想要换房子。他介绍,其实火灾发生前,两家已经重新合租了一个两室一厅,交了半年的房租。“是一楼,以后卖货搬东西也方便。”
3月10号,王先生和妻子已经先搬了进去。因为老家村子里有人来南京看病,住旅馆不方便,陈超产先让对方在新租的房子里住下,还买了被褥和生活用品送过去。11号,因为疫情防控,病人回到老家隔离。
“他那两天特别忙,就没搬。如果早点搬进去了,也许就没这事了。”
标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