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担当作为 着力破解银企“两难”

2016-11-04 08:56:49 来源: 泉州企业家杂志

0浏览 评论0

勇于担当作为 着力破解银银企“两难”——访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行长阮玉盼

勇于担当作为 着力破解银银企“两难”

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行长阮玉盼

泉州企业家杂志(本刊记者  林锦旺)今年以来,泉州市的金融运行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不良贷款风险防控牵扯金融机构过多精力,影响实体经济信贷投入。

一言以蔽之:银企之间陷入了“难融资”与“融资难”的两难困境,这在实体经济发达地区的泉州表现得尤为明显。

银行在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型经济驱动力中的作为,恰恰是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意。

因此,能否破解“两难”,将关系着泉州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下称“泉州人行”)行长阮玉盼时获悉,严峻形势下,泉州人行及时担当起基层央行履职的责任,从银企双方的实际出发,出政策、搭平台、创产品,多措并举,助推银企走出“两难”困境。

矛盾:银行“有钱贷不出”  实体“着急难等贷”

近期,泉州人行对泉州市省级众创空间进行了集中走访,阮玉盼发现,入驻企业较少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

这件事仅仅是银企“两难”困境的表现形式之一,阮玉盼并不感到惊讶。

他分析,银企“两难”集中表现为两个突出矛盾。

其一,当前银行实行高度集中和标准化评审模式,无法适应轻资产、财务数据不健全的初创企业、科技型企业、服务业等新兴业态所提出的新的金融需求。

其二,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情况仍然较为突出,即贷长、贷大、贷集中与“三农”、小微企业等传统业态领域信贷投入不足的矛盾。支持对象上,多数金融机构收紧对小微企业的授信政策;支持区域上,较不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供给弱化明显;支持领域上,贷款扎堆基础设施和政府性项目,制造业等领域投入不足。

种种矛盾的夹击,导致了诸如众创空间“信贷缺席”的尴尬局面的出现:一边是少数派的“信贷过剩”,一边是绝大多数的“信贷饥荒”;一边是融资需求上的“嗷嗷待哺”,一边是想贷贷不出的“束手无策”。

在此情形下,泉州人行要将其履职重任“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落到实处,推动银企互信、重塑行业信心便变得尤为迫切,而当务之急就是解决银企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破题:政策“方向标”  引导金融汇入新业态

去年以来,阮玉盼带队走访银企的频率均远高于以往。经过连续的实地调研和把脉,找出了症结后,泉州人行着手“对症下药”。

“根据实体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融资需求,在保障不损害银行利益、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原则下,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搭建信息平台、引导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式,精准定位,想方设法实现银企互信、互动和互通,”阮玉盼说。

针对新兴业态银行机构少有问津的现象,泉州人行分析,问题恰恰在于新业态、新企业的“新”:相对于传统业态的“新”企业,伴随而来的是新的金融需求、新的质押模式、新的担保方式,银行固有的传统业务难以匹配;而成立时间上的“新”企业,多数刚刚起步,更难以达到银行的信贷门槛。

为此,从2015年开始,泉州人行组织辖内36家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在工作机制、组织体系、信贷产品、信贷模式、服务手段等方面持续创新突破,全面实施“金融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金融支持企业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大工程”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水平。

比如,引导辖内金融机构面向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产业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新兴业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大力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供应链融资等产品,丰富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大力支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及其电子商务发展。

比如,根据“数控一代”、智能制造等发展和融资需求,积极探索创新“设备抵押+担保”“设备抵押+个人保证担保”“设备抵押+担保公司担保”“设备抵押+知识产权质押”“设备抵押+技改等财政补贴收益权质押”等多种组合担保方式。

[责任编辑:陈玉玲]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