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军解放福建的泉籍上将 叶飞将军百年诞辰

2014-04-18 15:03:18 来源: 今日泉州网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叶飞上将
  • 1950年,叶飞与夫人王于畊在福州
  • 1960年,叶飞、王于畊夫妇与子女
  • 1979年8月2日,叶飞陪同邓小平视察海军部队
  • 1980年1月至1982年2月,叶飞将军为第二任海军司令员。
  • 1937年,叶飞同志在闽东红军
  • 1950年初,叶飞在厦门前线与官兵同乐
  • 1989年1月,叶飞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出访菲律宾受到总统阿基诺夫人接见。
  • 198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侨大学校长叶飞(中),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左一)莅校主持陈嘉庚纪念堂落成典礼。图为在校史馆参观。
  • 邓小平同志与叶飞在人民大会堂(1988年)

叶飞将军传奇轶事

叶飞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将军。《晚年叶飞》一书(文汇出版社出版)记述了叶飞晚年生活的一些故事,也叙及叶飞早年的身世及戎马生涯的经历。本书作者袁瑞良曾任叶飞(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秘书。今年正值叶飞将军百年华诞,本文摘编该书的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他一出生就有两个名字

1955年,叶飞被授予上将军衔,在当时受衔的55位上将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位,时年41岁。叶飞将军是一位菲律宾华侨,而且与一般父母同为华裔的归侨不同,他的父母属于不同的国度:父亲叶荪卫,福建省南安县金淘乡人,1900年只身下南洋谋生;母亲麦尔卡托,是菲律宾人。叶飞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1914年5月7日生于菲律宾奎松省地亚望镇。按照菲律宾法律,叶飞出生时领取了菲律宾的出生证,并且接受了洗礼,属于菲律宾人。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叶飞又属于中国侨民。

叶飞一生下来就有两个名字:中国名字叫叶启亨,菲律宾名字叫西思托·麦尔卡托·迪翁戈。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中国人,正是出于这样的愿望,父亲于1919年带着5岁的启亨和7岁的启存,乘着颠簸的轮船,回到了福建省南安县金淘老家,让拥有菲籍的兄弟俩永久地留在了中国。父亲曾嘱咐儿子日后一定要学郑成功,不做洪承畴(明末投降清廷的叛臣)。

我在叶飞将军的侄子叶小墩写的一篇文章中看到,将军的母亲麦尔卡托,是有着西班牙血统的菲律宾人。以此加以推断,叶飞将军身上包含的血统,就不单是中菲两国,而是亚洲和欧洲两个洲的了。这使叶飞将军的遗传基因,有了更加复杂的成分。而这两种不同的遗传基因,代表着人类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的文明。父母带给叶飞的包含着两种不同文明的遗传基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人生,或许也正因为此,赋予了他一种传奇性吧。

叶飞回国之后,菲律宾并没有取消他的菲籍,而且一直保存着他的出生证和洗礼证明。尽管叶飞将军早已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但在菲律宾人民心中,仍然把他当作菲律宾人,视为菲律宾的荣耀。

叶飞将军离开菲律宾七十年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菲律宾,受到了仅次于国家元首的接待。当时的菲律宾参议会议长沙隆加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并邀请将军的弟弟妹妹等亲属参加了宴会。阿基诺总统热情会见了他,并希望他坐她的总统专机返回故乡。访问中国的菲律宾政要,在谈到中菲友谊时,也常以叶飞将军来自菲律宾为荣。叶飞将军逝世后,菲律宾在将军的家乡建立了“叶飞将军纪念公园”和“叶飞学校”,并在“叶飞将军纪念公园”里竖立了一座叶飞将军铜像。2000年3月29日,举行铜像揭幕仪式。菲律宾军队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钱树根、奎松省省长、菲华总商会代表及叶氏宗亲会的代表、将军在国内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以及菲华各界一千二百多人出席了仪式。菲律宾武装部队仪仗队列队向叶飞将军铜像致敬,中菲两军总长向叶飞将军铜像敬献花篮并行军礼,战士朝天鸣枪,号手吹安息号。叶飞将军的铜像座基上并排刻着两行字:

“菲律宾的儿子中国的英雄”;“中国的儿子菲律宾的英雄”。

麦尔卡托——他的菲律宾亲娘

叶飞的菲律宾母亲麦尔卡托,是带有西班牙血统的菲律宾人。她在15岁时遇到中国侨民叶荪卫,两人相爱并冲破宗教与习俗方面的障碍而结婚。麦尔卡托是一位有文化而且独立性很强的女性。她在养育子女的同时,还经营着一片椰林和一个米店,常常自己扛着稻谷到碾坊去碾米,然后再自己扛着米回来到店里去卖。在几个孩子中,她最疼爱叶飞。在他还小的时候,母亲就亲自教他学英语,后来叶飞回国读书时学英文就觉得很轻松。

叶飞5岁那年,父亲带着他踏上回国的路程。轮船起航,渐渐远去,母亲站在岸上,两眼流着伤心的泪水,遥望着无边的大海,双手在胸前画着十字,为远去的儿子祈祷,祈求天主保佑儿子一路平安,并让她们母子能早日见面……

儿子平安地回到了福建南安,她获悉后稍感欣慰。但她与儿子却从此天各一方,未能再见一面。对儿子的牵挂,成为母亲一生的心事。虽然,她有四子二女,但聪明活泼的西思托(叶飞),在她心中的地位,谁也不能代替。

1930年7月,叶飞在厦门被捕,母亲得知后,丢开家中一切事情,和丈夫一起倾尽全力,恳请菲律宾当局出面引渡。为使叶飞免除牢狱之灾,安全回到自己身边来,母亲在当局答应引渡之后,亲自坐船到中国去接儿子,对远渡重洋、语言障碍等任何可能的艰难,她都视若等闲,不以为惧。几经辗转,费尽周折,到了香港,就在她赴往厦门的前夕,忽然收到了叶飞的一封电报,使她接儿子回国的愿望一下子破灭。原来,在母亲到达香港时,叶飞已出狱,而他此时的命运,已属于中国革命事业。他忍痛给母亲拍了电报,说自己将去日本留学,请母亲自己先回菲律宾去……可以想见,母亲接到儿子的电报时,肯定双眼噙满泪花,见不着儿子的失望和痛苦,一定是久久地缠绕着她的心。她只能失望而无奈地独自漂洋过海,回到菲律宾去等待儿子的信息。

此后,叶飞投身于戎马生涯,没能再与母亲联系。建国初期,叶飞突然接到大妹的信,告知母亲生病,家中欠债,面临破产,弟妹年幼读书,已走投无路,希望哥哥能借钱帮助渡过难关。叶飞虽然当时任福建省省委书记、省长、福州军区司令,却没有什么积蓄能予以资助。他只得写了一封回信,如实告诉妹妹眼下无钱可寄,但可另想办法,将母亲和弟妹接回国,由他负责供养。但一直没有得到回信。此事,让叶飞将军感到愧疚。母亲在1965年病故时,还一直挂念着遥隔数千里的儿子。其实,叶飞将军也一直深爱着他的生身母亲。他身边一直珍藏着母亲留给他的一枚钻石戒指和一张照片,还把母亲的照片和父亲的照片挂在自己的卧室里,每天与父母的目光作无言的交流……生身母亲对叶飞将军的关爱与影响,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

谢宾娘——他的中国母亲

  叶飞将军的中国母亲,名叫谢宾娘。谢姓,在当地是大姓。听叶飞将军的表弟说,他们是东晋谢安的后裔,遍布东南亚和闽南潮汕港台一带。谢氏是叶荪卫的结发妻子。婚后几个月,叶荪卫因生活所迫,去菲律宾谋生。在菲律宾认识麦尔卡托,又与她结了婚。这在当时的华侨中,是普遍现象。叶荪卫去菲律宾后,经常给留在南安老家的谢氏寄些钱款,以补贴家用。谢氏靠着这点钱以及家里仅有的五分地,为丈夫苦撑着家业,期盼着丈夫的归来。

谢氏孤苦地等待着丈夫,等了好多年,才盼到丈夫带着两个儿子从菲律宾归来。看到丈夫和可爱的小兄弟俩,谢氏欣喜万分。她满以为丈夫还乡,可以结束多年的孤独与凄苦,享受全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可天不遂人愿,丈夫还乡不久,即被土匪当作有钱人绑票。谢氏费尽周折,才将丈夫赎回来。为了丈夫的安全,谢氏表现出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与天性:她舍弃自己和丈夫厮守相伴的愿望,宁可让丈夫回到海外,而将困苦留给自己。她将丈夫赎回后,即打点好行装,让丈夫重返菲律宾。没想到此次一别,竟成永诀。

丈夫走后,留下弟兄两人,就由谢氏负责抚养。她把两个孩子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照顾得很周到,使他们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谢氏把兄弟俩送到乡里的私塾,接受传统的中文教育,在那里学闽南话和一些基本汉语知识。第二年,又将弟兄俩一起送进深鞍乡完全小学接受“新式教育”。在新式学校,兄弟俩遇到了思想上的启蒙老师叶骥才。叶老师是国民党左派,经常向他们讲一些反帝反封建的道理,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叶飞小学毕业时,正赶上世界经济危机,也波及到菲律宾的家庭。因为家庭困难,父亲只能让一个孩子升学读书,另一个回菲律宾帮他经商。叶飞和哥哥启存,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一直是班上的前两名。叶老师觉得,其中任何一个中途辍学,都非常可惜,应该让两人都升学读书。谢氏把兄弟俩视若己出,希望他们读书上进,自然赞成老师的建议。她写信给丈夫,希望允许两个儿子都升学读书,并请叶老师也给丈夫和麦尔卡托各写了一封信。在谢氏和叶老师的请求下,弟兄俩获准升入中学求学。对于养母和老师为他们争取升学的机会,弟兄俩一直心存感激。

弟兄俩考取厦门中学后,养母经常托人带些吃的穿的到学校去,使弟兄两个时时感受到养母的关怀。放假时,弟兄两个回到养母身边,母子三人,其乐融融。那个时候,是养母最开心欢乐的时光。

在养母的抚育下,叶飞读到了中学毕业,随后就投身于革命。此后二十一年,叶飞南征北战,母子之间,关山隔阻,信息不通。1949年,叶飞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南下进军福建,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当年9月,部队进驻泉州,叶飞派人去接养母。接她的人告诉她,叶飞司令要见她。养母很惊慌,不知叶飞是谁。叶飞见到养母后告诉她:“我是启亨,叶飞就是我。”养母这才惊喜交集。分别二十一载,一个文弱的少年成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这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

此后,养母谢氏便一直与叶飞将军同住。叶飞将军对养母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回忆录里深情地写道:“她没有生育过,我和二哥回到家乡,她就把我们当亲生儿子一样来抚养,所以我是由两个母亲抚育成人的。”“母亲的晚年总算享了几年清福,一九六三年病故,没有跟我一起遭十年动乱的罪。”

 《沙家浜》的真正导演 

1990年5月,我随叶飞将军来到常熟,将军此来,是故地重游,是要重温昔日阳澄湖上的峥嵘岁月,探访抗战时期的烽火故人,特别是想去看望那位阿庆嫂的生活原型陈阿妹。

将军站在湖边的堤岸上,凝神远望着昔日的水上战场,思绪回到那难忘的岁月——

1939年春天,根据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派遣叶飞率部东进,到南起太湖、北至长江、东到上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开辟江南抗日根据地;部队易名为“江南抗日义勇军”,叶飞的名字也改为“叶琛”。

1939年5月4日,正当做好一切准备,就将率部队出发时,叶飞突然接到电话,要他速去见陈毅。见到陈毅后,陈毅什么也没说,交给了叶飞一份电报。叶飞一看,是项英的来电,内容是坚决反对叶飞率部队东进,理由两个:一是东进超出了国民党划定的“地盘”,会破坏统一战线;二是东路地区铁路公路河网交错,日军兵力强大,据点林立,部队到那里去会被敌人消灭。项英当时是新四军政委、副军长,而陈毅还只是新四军第一支队的司令。按军令,项英是陈毅的上级,陈毅必须服从。但项英的决定显然既违背中央要求,也会影响新四军的扩大与发展。因此,陈毅把叶飞请来,想听听叶飞的意见。叶飞赞成东进。陈毅问叶飞:“你看,你们到东路去,会不会被消灭?”

叶飞胸有成竹地说:“我们有把握,不会被消灭。不仅不会被消灭,还会发展。我可以向你保证。”

陈毅追问了一句:“噢,你有把握?”

叶飞说:“有把握!不仅我一个人,全团的营连干部讨论过,都认为有把握。我敢给你立军令状!”

陈毅见叶飞这样说,心里有了底。说:“那好,你们走,照原计划行动!”

叶飞问陈毅:“那个‘破坏统一战线’的问题怎么办?”

陈毅说:“你们走你们的,不要管,这不是你们的事。”他用手拍拍胸脯说:“破坏了统一战线,我负责!”又指指叶飞:“部队如被消灭,你负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全歼了据点里的日军,烧毁了碉堡,炸断了铁路桥,迫使沪宁铁路停运三天。随后,他率领东进部队进入常熟境内的阳澄湖一带,责!”……

叶飞在阳澄湖用胜利的业绩,实现了对陈毅立的军令状,也证实了东进决策的正确。东进一个半月后的6月24日夜里12点,叶飞率部夜袭浒墅关,在阳澄湖上展开水上游击战争。并以东塘寺为中心,建立了苏常太和澄锡虞抗日根据地。使新四军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了巩固的立足点。

叶飞奉军令率“江抗”撤离阳澄湖后,将作战处长夏光和三十几个伤病员留在了阳澄湖养伤,给阳澄湖留下了抗日的火种。在当地抗日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他们一边养伤,一边坚持组织抗日斗争。这些伤病员,多数是他在闽东地区打游击时的红军骨干,政治上坚定,军事上也有丰富的经验。在不长的时间内,便发展成一支拥有六个支队的抗日武装。“皖南事变”后,改编成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这些事迹,先是编成沪剧《芦荡火种》,后来又改编成了京剧《沙家浜》。

按原来的打算,叶飞将军要去看望阿庆嫂的原型陈阿妹的。但到东塘寺后,才知道她已不在东塘,她住的地方离东塘寺还有很远的路,而且不通汽车。当地同志建议,用轿子把她接来。但陈阿妹已是86岁的老人,怕路上一折腾,会有损她的身体,所以叶飞将军也就没有同意。于是,一行人又回到常熟城里过夜。在回常熟的路上,与同行的一些人闲聊,才知道,《沙家浜》中的人物,除了阿庆嫂外,其余的如郭建光、胡传魁,还有那位开药方的郎中,都是有原型的。只有剧中的刁德一是虚构的。郭建光的原型,就是夏光;那个开药方的郎中,据说后来在外贸部做副部长;胡传魁的原型,叫胡肇汉,解放后被公审枪毙了。当然,这些原型人物,也只是创作的基础而已,与剧中人物并不能简单画等号。

1993年9月6日,香港的《文汇报》刊出了专版文章,标题就是:“中共高层唯一归侨名将——叶飞:《沙家浜》的真正导演”。 

[责任编辑:卢侨生]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