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遍地留有阿拉伯古迹 曾兴建六七座清净寺
2014-06-17 10:15:50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健
0浏览 评论0条
【经商】
蕃商义举:捐资修城 集资铸舰
宋代,到泉州的蕃商很多,蕃商聚居,有巷因此得名蕃人巷。居住于泉州的阿拉伯人与泉州人和睦相处,甚至参与建设泉州。
宋嘉定四年(1211年),泉州知州邹应龙主持修城时,“以贾胡簿录之赀请于朝而大修之,城始固”。
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当时的晋江县令林湜接到大造战舰的诏令后,不忍加重百姓负担,又不能违抗朝廷诏令,便欲辞官。此事被侨居泉州的蕃商知道,大家感佩于县令林湜体恤民情,集资帮助造战舰。
由于林湜没有额外课派百姓,直至战舰造好,泉州百姓都不知道这感人的背后故事。
蒲寿庚女婿 死后家藏130石珍珠
宋元时期,泉州出现“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的繁荣景象,许多阿拉伯人移居泉州,其中以蒲氏家族最为显赫。
蒲氏家族的蒲寿庚有一位女婿佛莲,是巴林人。据史料记载,佛莲生前侨居泉州,从事海外贸易。据宋末元初《癸辛杂识续集》记载,佛莲为元代泉州著名的阿拉伯海商,拥有海船八十艘,可见其经营规模庞大。佛莲死时,家中有珍珠130石(古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他正是靠着对外贸易积聚大量财富。
【通婚】
娶刺桐人为妻 数代居住刺桐城
阿拉伯、波斯商人来泉州,与泉州人通婚后生有混血儿。
关于泉州的混血儿,《光明之城》记载:“众多的法兰克人及其他国家的人,与这个城市的女人上床,当一个男人在街上行走时,可以很容易看到他们的后代。”其实,宋元时期的混血儿有刺桐妇女与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所生,也有外国妇女与刺桐男子所生。
1965年,泉州通淮门外津头埔出土了一方墓碑,一面阴刻波斯文,一面竖刻汉文。翻译墓碑上的文字可知,墓主阿含抹是一个古代波斯人与刺桐妇女所生的混血儿,先辈娶刺桐人为妻,在刺桐城居住数代,所以墓碑称“艾哈玛德家族母亲的城市刺桐城”。
从泉州出土的大量伊斯兰墓碑可以看出,艾哈玛德家族久居刺桐城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洋蕃客”变“土蕃客”成为回族先民
宋元时期,来泉经商的阿拉伯人深感泉州是“安宁”、“和平”之城,这里的环境让他们流连忘返,这些阿拉伯商人由“洋蕃客”变为“土蕃客”,成为回族最早的先民之一。他们定居泉州,形成著名的“蕃坊”。
为满足海外“蕃客”子弟入学需求,泉州还开设了外国子弟学校“蕃学”。许多“蕃客”与当地人嫁娶通婚。如今,泉州民间还有“丁家的鼻子,苏家的胡子”的谚语,说的就是混血后裔。
泉州至今还保存了许多与回族同胞有关的文物胜迹,例如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的接官亭,相传当初是为接待郑和所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就停泊在泉州古港,曾在接官亭下过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