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遍地留有阿拉伯古迹 曾兴建六七座清净寺

2014-06-17 10:15:50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健

0浏览 评论0

泉州遍地留有阿拉伯古迹 曾兴建六七座清净寺

【任官】

大食蕃商勤劳经商 朝廷授予官职

宋代,许多来泉州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因协助朝廷击盗或捐钱或联姻等原因而获官。这些商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阿拉伯穆斯林后裔蒲氏,其中蒲寿庚不仅擅于经营海贸,拥有大量船只,且因击盗而被授予福建安抚使等职。

《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绍兴1131年至1162年,大食蕃商蒲罗辛造了只船,船只装载满仓的乳香驶往泉州,彼时泉州“市舶计抽解价钱三十万贯”。由于他的勤劳经商,当时朝廷授予蒲罗辛“补承信郎”。

“大食”为唐宋时期中国对阿拉伯人的专称与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查阅史料可知,宋武职共有52阶,“承信郎”属武职官最后一阶。蒲罗辛离华前,宋朝政府特别吩咐,要求其多加劝服其他蕃商来华贸易,若数目增多,将施恩犒赏其他人员。

由此可见宋朝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当时还指派市舶司官员、使臣到海外吸引蕃商来华贸易。当时泉州的“蕃舶纲首”(“纲首”代表官方管理船上事务)蔡景芳,因招徕商贩贸易,自建炎元年至绍兴四年,收获净利达九十八万余贯,朝廷授予“承信郎”。

泉州“哈的司”法官 被赞“高尚人士”

为加强对蕃商的管理,元朝廷采取唐宋时期蕃司长的基本方式,设置回回哈的司,来管理穆斯林的宗教事务及刑名、诉讼。“哈的司”为阿拉伯语,意为执掌教法者,为伊斯兰教法官。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记载,“中国每一城市都设有谢赫,总管穆斯林事务。另外法官一人,处理他们之间的诉讼案件”。外国穆斯林若触犯中国的法律,由中国政府审理。若教徒之间的一般纠纷,由回回哈的司调解裁决。哈的司还负责草拟婚约,主持教徒的婚丧仪式。

伊本·白图泰在泉州时,见到阿拉伯人塔准丁·艾尔代威里,他是泉州“哈的司”的法官,伊本·白图泰称赞“他是一位好义的高尚人士”。

【建寺】

宋元时期兴建六七座清净寺

外国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泉州得到尊重。

据记载,宋元时期泉州的清净寺达六七座。除了如今位于涂门街的清净寺(建于1009年)外,还包括泉州南城清净寺(建于1131年,毁于元末),建于12世纪前的涂门外津头埔也门教寺(毁于元末),南门元代穆罕默德寺(毁于元末),东门外东头乡纳希德重修寺(1322年曾重修)等。

涂门街清净寺:仿大马士革礼拜寺建筑

位于泉州市区涂门街的清净寺为人熟知,它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300年之后,元代至大三年(1310)至四年(1311),艾哈马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修缮此寺。

据现存于清净寺大门甬道后墙的阿拉伯文石刻记载,这是泉州第一座礼拜寺,名为艾苏哈卜寺。也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早,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净寺。

艾哈马德是中世纪波斯南部著名贸易城市设拉子人。他来泉州修缮扩建了艾苏哈卜寺。这座清净寺通往寺内的甬道由尖拱门组成,两门之间的顶部,是圆球状藻井式,下部为洞门,门楼顶部的平台称作月台。有学者认为,这种门楼建筑是仿大马士革城大礼拜寺的建筑,为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所普遍流行的伊斯兰教寺建筑形式。

南城清净寺:彰显波斯湾与泉州往来

南城清净寺由阿拉伯人纳只卜穆兹喜鲁丁创建。据元朝吴鉴在《清净寺记》记载,纳只卜穆兹喜鲁丁乘坐商舶从撒那威来。撒那威是中世纪波斯湾内繁盛的贸易港口,与泉州有通商往来。

据历史学教授韩振华研究,南城清净寺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元代至正九年(1349)曾重修。具体位置在“西为州学,即府文庙青龙代左角,东为光孝寺(百源川池附近)与通淮门(百源川池东边),南为通淮街,北为州学前壕即子城外壕”,与涂门街清净寺并不同。

可惜,这座清净寺毁于元末的兵乱。

标签: 泉州清净寺 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与阿拉伯来往

图片新闻

视觉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