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遍地留有阿拉伯古迹 曾兴建六七座清净寺

2014-06-17 10:15:50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健

0浏览 评论0

泉州遍地留有阿拉伯古迹 曾兴建六七座清净寺

其他清净寺:城门遗址 惊现古碑刻

南门清净寺由穆罕默德·本·艾敏伯克尔主持建造。1984年,在泉州南门城基出土的石刻记载了建寺者穆罕默德的名字。这座清净寺应该就在南门附近,建造时间约为14世纪初。

东门外清净寺由纳希德·艾斯马尔·穆萨丁重修。1956年,考古人员在泉州仁风门外东头乡发掘一块阿拉伯文碑刻,上面记载了寺门翻修时间以及主持翻修的纳希德的名字。碑刻出土地点,是宋元时期外国人聚居地,这座清真寺的重修时间是元代至治二年(1322)。

【墓葬】

大食义士修建阿拉伯公墓

1965年,泉州市郊发现一方阿拉伯文墓碑,这是侯赛因·本·默罕穆德·色拉退的墓碑。虽然学术界对这块墓碑的年代存在“唐朝说”与“宋元说”,但该墓碑仍是泉州发现的最早伊斯兰教墓碑之一。

《诸蕃志》中记载,大食蕃商忽莲侨居泉州南城,乐善好施,他建公墓于泉州城外东南隅。据记载,泉州阿拉伯公墓最早由蒲霞辛创建,忽莲则“成就封殖之”。公墓建成于隆兴元年(1163),周围有围墙,大门加锁,墓区内有房屋覆盖。

【风俗】

阿拉伯奇花异木 装扮蟳埔女发髻?

据介绍,蟳埔社区的蚝壳厝前身与蒲寿庚兄长蒲寿晟的私人花园——云麓花园联系密切。蒲家从故乡阿拉伯移植来素馨花、茉莉花等各种奇花异木,为蟳埔女供应鲜花做簪戴。

元末明初,在反蒲运动中,蒲寿庚后裔改姓为卜。有人这样假设:蟳埔女爱戴花的习惯,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其实就是当年“云麓花园”的主人,只不过云麓人因卜字与蒲字音近而改姓卜,蟳埔人会不会则因黄字与蒲字形近而改姓黄呢?

【人物】

伊本·白图泰从泉州登陆中国

伊本·白图泰(1303-1377年)是中世纪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伊本·白图泰开始周游各国,他于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六月到达中国,并在泉州登陆,此后去往广州、建昌、杭州等地。

伊本·白图泰于1346年10月或11月离开泉州,在中国停留半年之久。他讲旅途见闻给人听,后由人记录成书,名为《异域奇游圣览》,俗称《伊本·白图泰游记》。

在游记中,他这样记载泉州:“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城”,“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船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该城市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园中央。”

蒲寿庚促元世祖加封妈祖

根据记载,蒲寿庚的先辈富甲一时,在父亲蒲开宗迁居泉州后,他子承父业,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家财巨万,家僮数千。此外,蒲寿庚还曾任泉州市舶司。

南宋景炎元年(1276),蒲寿庚降元,并以所拥有的海舶交元军进攻残余宋师。据记载,降元后,蒲寿庚向元廷提出尽快恢复市舶司制度。元兵撤退后,元廷下令立市舶司于泉州,有史学家认为蒲寿庚此举使泉州港得以幸免战争的大创伤,并继续发展而极盛。

至元十五年(1278),应蒲寿庚请封,元世祖加封妈祖“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此外,蒲寿庚的贡献还在于制香业。蒲氏家族的制香业至今延续。而永春达埔的制香业,据说就是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技艺。

【交流篇】

刺桐古城 串起千年中阿交流篇章

过去,阿拉伯国家只知历史上有一座名为“载桐”的城,这座城与阿拉伯各国渊源深厚,并曾是世界级大港。在学界争论了一百多年后,专家们终于论证——“载桐”实为刺桐,就是泉州。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考察团,分成陆上、草原和海上三个组出发考察。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阿曼船只,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考察团在中国考察的主线定在泉州,泉州海交馆也收到来自阿曼的珍贵礼物——一艘出现在《一千零一夜》里的海船,在故事里那艘船来过中国。泉州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被《一千零一夜》里的那艘海船串起。

古代部分

冰糖制造技术从泉州传至埃及

中国在唐朝首先生产冰糖。据《马可·波罗游记》载,武干市(现泉州永春)以大规模制糖业著名,出产的糖运往汗八里(即今天的北京),供给宫廷使用。但本地人不懂制造高质量糖的工艺,后来有些精通糖加工法的巴比伦人来到帝廷,被派到武干市,向当地人传授用某种木灰制糖的方法。

从马可·波罗的记载中可知,在互相交流中,埃及人对中国制糖技术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向泉州人传授了制造黑砂糖的方法,也把在泉州习得的制造冰糖方法带回自己的国家。

元代泉州使者奉使波斯湾地区

1953年,泉州南教场发现一块元代奉使波斯使者的墓碑,尽管墓碑仅存前半截,翻译后专家们发现了玄机:墓碑讲述的是一位奉使火鲁没思的泉州使者经历。

火鲁没思,是今天位于阿曼湾和波斯湾之间、霍尔木兹海峡以北的滨海地区。火鲁没思当时属于伊利汗国(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元朝西南宗藩国﹐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的重要贸易港口。这位泉州籍使者,可能就是元代送派伊利汗国使者回国的使臣之一。

晋江科学家出访写成军事巨著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晋江陈埭人丁拱辰先后到过波斯、阿拉伯、吕宋诸岛等地。

途经波斯和阿拉伯时,丁拱辰留心考察,回国后写成《演炮图说》。著作问世后,丁拱辰又在其他科学家帮助下三易其稿,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新辑录《演炮图说辑要》出版。这本著作附图110多幅,对各种炮式、火药和轮船、战舰的制法和运用详加说明,并附上了图表。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丁拱辰在前两版书稿基础上,写出《演炮图说后编》2卷。

现代部分

阿拉伯国家助力建造伊斯兰陈列馆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团在泉州期间,泉州海交馆建议各国投资捐建一个专门的伊斯兰陈列馆,收藏和展示海交馆内大量的伊斯兰石刻、石碑。

1999年,筹建中的陈列馆收到了以阿曼国王名义捐赠的20万美元;此后,沙特阿拉伯以国王名义捐赠30万美元;摩洛哥捐赠10万迪拉姆(该国货币单位)。在陈列馆建设中,福建省政府出资400万元人民币,泉州市政府出资820万元人民币。

2001年,“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在海交馆馆区内举行奠基仪式。16个相关国家的驻华大使、官员参加了仪式。陈列馆的建设,演变成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现代交流的一段佳话。

海丝泉州”随文化部走进阿拉伯

在泉州海交馆内,收藏着数百件刻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墓碑石。通过这些石刻,人们得以知道宋元时期,古代阿拉伯人、波斯人从何处来、为何而来。

因为两地源远流长的交流史,在与阿拉伯的对外交流中,文化部多次将“海丝泉州”作为举办展览的主题。2003年、2005年和2006年,由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文化周活动中,以“海丝泉州”为主题,泉州海交馆的珍贵馆藏文物,分别在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曼三个国家办展。此外,泉州海交馆馆藏文物2003年到科威特展出、2005年在沙特阿拉伯展出、2006年在阿曼第三次展出。

东南早报记者 张素萍 蔡紫旻 吴嘉晓 文/图

标签: 泉州清净寺 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与阿拉伯来往

图片新闻

视觉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