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间带来甜味的人 明代慈善家李五

2014-06-20 17:57:41 来源: 今日泉州网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李五雕像伫立于晋江池店镇池店村路口
  • 李五纪念馆已成为晋江的慈善教育基地
  • 凤池李氏家庙中尚存明英宗钦赐的“乐善好施”匾额
  • 始建于宋代的福海堂也留下了李五的足迹
  • 池店的九落大厝是当年李五辉煌事业的见证

据如今池店村人所述,当时李五的蔗糖营销之路其实也很简单:收购乡亲们的蔗糖,并带上闽南(泉州、漳州等地)的特产龙眼、荔枝等,从村西的“桅头尾”古渡口装船,从吟啸桥下过,经晋江水系,出溜石六陡门,然后在泉州的码头,用大船运往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地出售,依靠不同地域间蔗糖的价差来赚钱。

至于“凤池糖”的来历,陈金土先生称,这是李五偶然间创造出来的:在一次暴风雨中,李五的黑糖糖仓被风暴刮倒,泥土大片地覆盖在黑糖之上,眼看这些黑糖全要“泡汤”了。细心的李五此时惊奇地发现,泥土下的黑糖并没有溶失,而且色泽由黑色变为灰白,味道更为冰凉清甜。于是,他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掌握用泥土覆盖黑糖,去除黑糖中杂质并使色泽变成赤红色的方法。而后来他创造出来的这种糖,就是独具一格的“凤池糖”。

这个故事其实和200多年以后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聪明之人总是能把一件衰事变成幸事。“凤池糖”成功开发后,由于这种糖口感远胜原来的黑糖,使得李五的生意越做越火,终成地方大富豪。

永不停歇的行善脚步

风雨千年的石构平梁古桥——洛阳桥,如今静静地卧于泉州洛阳江口,像极一条恬淡入眠的“小白龙”。古时的洛阳江上风大浪大,如果不是一代代明善之士接力维护、重修洛阳桥,恐怕我们后人早已无缘结识这座古桥。而李五,正是这群明善之士当中的一员。

根据《泉州府志》等史书及碑文记载,明宣德六年(1431年),泉州郡守冯祯和晋江县尹刘珪曾商议增修洛阳桥,但苦于工程巨大,地方财政难以负担。李五听闻此事,慨然解囊,耗费万金,鸠集民力,历经3年,将洛阳桥加高3尺多,从此“水波莫漫”。后人记其事迹,勒《赠陇西李公俊育重修洛阳桥序》碑于洛阳桥头。碑历久倾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新镌刻,更名《凤池李俊育公增修洛阳万安桥碑记》,附于桥南蔡襄祠内。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李五的身上,“兼善天下”的精神之光格外耀目。其实,从他22岁至30岁时代兄督修安平大道起,李五就从未停下过行善的脚步。33岁时,他与四兄启正共创晋江桂岩书院,造福村中学子;36岁,督修吟啸桥;46岁捐修洛阳桥;59岁起在浙江宁波鄞县舍糖灭瘟;60岁时捐资重修六里陂水利工程;61岁在泉州东岳庙赈济饥民……这些都是大的善举,如果提及平日对乡民们的小恩小惠,更是多不枚举。此外,李五还重修村中始建于宋代的福海堂,这是晋江惟一一座仿效佛教石窟文化的寺庙,它为中国南北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

[责任编辑:林春婷]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