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四海根在永春 海外乡亲倾情永春教育百年史话

2014-06-23 17:48:11 来源: 永春新闻网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旧校门
  • 梅峰书院
  • 郑安邦
  • 吴佐熙
  • 大合照
  • 旧聚青楼
  • 旧披云楼
  • 旧郑信顺纪念堂

吴佐熙(1846~1929),字仲穆,广东惠来人。1905年以虚龄六十授职永春州同。他能诗善书,时人赞誉“诗师法老杜,以古风见长;工书,行、楷书皆好”。其子宝瑜为己酉科拔元(拔贡第一名),但因痛恨官场黑暗,于1909年到永春州中学任教职。随着清末时局风雨飘摇,“弃官归里,幸眷属完聚,时借居邻屋。”吴佐熙在其《字室铭》里记下自己卖字建屋,故以“字”为室的境遇。

“永中!永中!桃溪南抱,鹏山东从,堂侔阙里,基本梅峰。学相时进,旨与党同。精毅诚朴,校训是庸。永中!永中!齐日月而并耀,共河海以无穷。”这是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校歌之部分歌词,一个世纪以来,永春一中秉承着“齐日月而并耀,共河海以无穷”之志为一代代永春学子创下了“海阔天空”的腾飞起点。

期间,很多很多人为这所百年老校做出贡献,正是他们用一砖一瓦外筑永春一中的巍巍校舍、用一点一滴内建一中人的浓浓书香。其中,有“八闽师表”之誉的归侨曾天民是为个中翘楚。

曾天民,1938年-1949年任省立永春中学校长。在其任上,永春一中经历了抗战期间搬至达埔避难、增办高中等重大事件,曾天民以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为永春一中保驾护航十余载。成就之大,贡献之大,有“八闽师表”之誉。

1905年出生于县城水门内的曾天民3岁随母南渡马来亚。童年时,一边在父亲经营的小咖啡店内帮工,一边每日陪送弟弟上学。渴望知识的他经常站在教室外听课,终于那所学校的朱校长发现并考虑招他入学。可惜家境贫寒无法缴纳学费,校长决定雇他为校工,以工资代学费。曾天民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4年回国,半工半读于厦门大学教育学院。1933年应好友、时任永春初级中学校长苏克惠诚聘,出任该校教务主任,1938年起任校长。

这时恰逢日寇大举侵华,日机经常空袭永春县城。永中的上课时间改为凌晨5:30至8:00、下午3:30至5:30。“1939年夏,永中被迫搬迁达埔。从搬运设备,到借用祖祠民房,安置师生的教学和生活,曾校长历尽千难万苦。”该校初28组合高7组部分校友集体书就的《梅峰雨露忆曾师》里这样写,1942年夏,学校回迁梅峰。为了方便本县初中毕业生升学,曾天民着手申办高中并吁请热心教育的乡贤、侨贤们慷慨解囊,“有李武宗与李登梯兄弟、陈香玉与陈津相兄弟,以及周公甫、林万石等先生”捐资扩建金峰山麓教室10间和“三一”楼教师宿舍一座。

曾天民任校长的那11个年头,虽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但怀抱“教育救国”宏愿的他却带领永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永春中学与福州高中、长汀中学、莆田哲理中学并称八闽四大名校之一。

他相信“名师无差生”,故广聘名师连家瑶、余逢仁、杨绪宝、施天岲、陈寿文、林鹤龄、辜泗水、林筱波、陈礼锐、翁不倒等。“这些教师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关爱学生、循循善诱、专心致志于教育事业。”永中校友、厦门大学原副校长辜联崑在“曾天民校长百年华诞纪念会”上发言时说,“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仅以高质量传授知识,而且以高尚师德潜移默化,培育了学生。在他们的影响下,永中历届毕业生不少人甘居清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他相信“严师出高徒”,故建立了一套“严”得出奇的升留级制度。“每年高中招收新生,两个班100-120人。到第二学年淘汰一半,只剩下一班,约50-60人;到第三学年,只剩下30-40人。”永中校友、离休干部黄磐石在他的《梅峰杏坛教泽长》一文中写道,严在按制度办事,一丝不苟;严在一视同仁,铁面无私。“曾校长的长公子因《公民》一科不及格,补考又不及格,就被留级处理,不给‘法外开恩’,不能破例照顾。”

他相信“因材施教”,故善于发现人才、勇于扶掖人才。高1组有“下笔千言”之才的黄腾火、高3组有“数学天才”辜联崑,曾校长鼓励他们跳级,他们先后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和数学系,并终成高校教授。

他相信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故聘请连家谣老师每周开“时事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抗日战况及国内外形势的演变;“学校经常在聚青楼的梅峰剧台,举行师生‘月光会’,以此活跃师生课余生活。”永中校友也是该校退休的老教师苏中土说,“每年校庆,除举办运动会外,还经常演戏庆祝。当时聘请陈礼锐老师执导,师生联合排练剧目《悭吝人》、《雷雨》、《捉鬼传》等。”

“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教风、学风、校风”三风齐抓,曾天民主政的永中以优良的品质吸引了南安、晋江、惠安、德化、安溪、大田、莆田等地学子前来就读。1949年5月,曾天民自动离职。1951年,永中定名为“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林春婷]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