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文化周上演八大活动 “舌尖南安”惹人馋

2014-07-14 21:50:11 来源: 今日泉州网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南安市掌中木偶传承人黄通行指导小学生操演木偶。记者朱晨辉摄
  • 和陈春松师出同门的黄晓霞在现场展示漆线雕技艺。
  • 蓑衣制作传承人诗山镇鹏峰村的陈奕培在现场制作蓑衣。
  • 来宾兴致勃勃地试穿陈奕培制作的蓑衣。
  • 剪纸传承人水头埕边村人杨民兴的剪纸艺术很受小朋友欢迎。
  • 精雕细琢的精美剪纸作品。
  • 肖其昌在传授小朋友妆糕人制作技艺。
  • 精彩的茶道香道表演。
  • 掌中布袋戏培训班的小朋友在台上表演布袋戏《武松打虎》。
  • 实验小学学生吴培凯在表演闽南讲古《郑成功的传奇一生》。
  • 闽南传统的电音三太子表演。

民间达人文化周上秀绝技

继鲤城和晋江之后,“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县域活动迎来了第三场——11日上午,“文化之都·魅力南安”文化周在泉州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正式启动,本次文化周以“文化之都·魅力南安”为主题,向市民集中展示、展演南安地域特色民间技艺,活动将持续到17日。

南安的民间技艺演出集中在11日-13日,包括电音三太子、什音表演、茶道香道表演、原创音乐会、布袋戏、高甲戏、南音等。 

指尖上的“漆线”艺术

来自丰州镇的陈春松,是泉州漆线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只见他在一个红色瓷瓶上,用白玉般的“漆线”粘出一幅“双龙戏珠”图,条、盘、缠、堆等各种手法,眼花缭乱。

“我从小学习漆线雕,是第七代传承人。”陈春松说,漆线雕是闽南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工艺讲究、制作耗时。“仅一条龙,不仅要注重龙身、龙尾的打造,鳞片的多少也靠技艺展示,要做到线条流畅、形体优美。”

陈春松旁边是他参加文化周期间刚收的“小徒弟”徐申雅,11岁的她负责搓“漆线”,偶尔简单的部位由徐申雅完成。临走前,徐申雅还向老师要了联系方式,“老师夸我有天赋。”徐申雅笑着说,她打算回去后,再去正式拜师学艺。

制出农忙晴雨蓑衣

走到蓑衣展示点,64岁的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陈奕培,拿起几片棕皮,经过整理、裁剪、缝制等工序,短短15分钟,一件微型蓑衣就基本成型。“制作一件正常大小的蓑衣所用的时间比较长,大约3天。”陈奕培说。

制蓑衣这门技艺在陈家已经传承了五六代,陈奕培从11岁开始学习。“雨天遮雨湿不透,晴天遮阳还透气,比如今流行的塑料雨衣还实用。”陈奕培说,早先,蓑衣是农家必不可少的农具。

这天,陈奕培带来了12件蓑衣,都被市民买走收藏。“这手工艺太神奇了。”20岁的南京小伙子盛钰仁赞叹道。盛钰仁在南京大学读大一,为写论文,特地来泉州寻找传统手工艺人。偶然在泉州街上看到广告牌,才知道有南安文化周活动,于是到现场来转转。

盛钰仁还特地试穿了一下蓑衣,“很轻,一点都不笨重”。盛钰仁与陈奕培交谈了起来。

剪出闽南婚嫁喜事

“老师教我剪一朵团花吧!”“老师是不是这样叠?”在剪纸泉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民兴的展示点,十几名小朋友围着他学艺。

杨民兴接过孩子手中的红纸,教他们用铅笔先画出想要的图案。“这个边沿花样要用剪刀尖剪,你们看,这就成了。”

杨民兴说,他13岁随母亲学习剪纸,如今70岁了,仍放不下这把剪刀。“以前闽南地区婚嫁中,必不可少这些团花、红双喜。”杨民兴说,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少人讲究这些了。

一旁的市民郑女士看着儿子剪纸,自己也产生了兴趣,“老师,您也教我剪双喜吧”。郑女士代替了儿子的位置,很快就上手。剪第二遍时,新型双喜就展现在眼前。

“哈哈,回头我儿子结婚,这门技艺就派上用场了。”郑女士笑着说,虽然她儿子才11岁。

五彩面团“妆”出百变糕人

“我也要做”“我也要做”……在传统手工艺展示区,来自金淘镇南丰村的妆糕人民间艺人肖其昌被一群小朋友围住,他正在教小朋友制作妆糕人。通过搓、捏、团等捏塑手法,将糯米团塑成了一个个高约10厘米的妆糕人。

今年85岁的肖其昌来自金淘,这项妆糕人技艺是祖传的,他是第4代传人。“10多岁我就开始学习制作妆糕人。”

肖其昌告诉记者,妆糕人是以传统大米粉、糯米粉、调色素、蜡油等为原料,采用搓、捏、团、挑、揉、压、按、擦、拨等多种捏塑手法,再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制作而成的。而妆糕人身上的服饰、五官以及其他配件,都是根据需要由不同颜色的糯米团粘贴而成。

“现在很多人找我拜师学艺,我也乐于教授,将这项古老的技艺不断传承下去。”一头白发的老肖爽朗地笑了。

链接▶▶▶

非遗在南安

千年古郡南安,悠久的历史酿就深厚的人文底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南音、布袋戏、高甲戏、杖头木偶、提线木偶、掷铙等闽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南安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庙会、八仙阁、龙船阁、拔拔灯、天香巡游、广泽尊王信俗、城隍信俗、田都元帅信俗等民间习俗至今为群众所喜爱;制鼓、制面线、漆线雕、木雕、砖雕、锡雕、木偶头和电音三太子制作等手工技艺代代相传。

南安市文体新局文化科科长肖斯炜介绍,自七八年前,南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以来,已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线索两万条,调查项目3434个;公布5批61项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英都拔拔灯、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等两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传统手工艺展示区,南安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或民间艺人,通过自己的手艺展示传统手工绝技,吸引了不少市民现场“拜师学艺”。

[责任编辑:卢侨生]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