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潘山木雕的传承与困惑 古技迫切“续流”

2014-07-18 15:45:39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潘山木雕”在一刀一锤间蕴藏着对艺术的尊重,对古技的传承。
  • 工艺细腻考究,让人惊叹。
  • 藻井的“蜘蛛结网”构造,精致华丽。
  • 这尊作品名为《龙的传人》,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 资料图
  • 木雕作品立体感强,令人赏心悦目。
  • 资料图
  • 南天寺的天王殿殿宇峥嵘,飞檐斗拱。

历史悠久

百年技艺口传心授

晋江潘山村从它的庙宇木雕传承历史来看,已有一两百年之久,可谓底蕴深厚,其在木雕技艺方面超越了大多数地区。

自古以来,泉州在古建筑营造方面辈有人才出,如王益顺、张木成、李周、蒋仁文等,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师级人物。另一方面,闽南传统建筑业早期多属家庭型或地域型的个体工匠组合,或父子相携,或师徒相从,其技术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的教材读本和图纸,这就使得行业人才容易集中出现在某一区域,如崇武溪底的大木、石雕,惠安五峰的石雕等等。

据潘山庙宇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银聘称,就他所知,目前潘山庙宇木雕能追溯到的祖师级人物是柯子庆,他生于1899年,一直以木雕工艺作为其谋生的手段。而据福建省艺术馆专家谭雪刚的调查,柯子庆家族世代都以木雕技艺为业,最早可上溯到其六世祖。由于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潘山木雕的真正祖师爷是谁,已经难以说清。

郑银聘告诉记者,柯子庆将其庙宇木雕工艺传授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柯贤成和柯贤兴,这两人后来都成了雕塑大师。郑银聘自己从14岁开始,师从柯贤成、柯贤兴,学成之后便在泉州民间从事寺庙雕塑,距今已经几十年。除柯贤成、柯贤兴外,在郑银聘的记忆中,潘山村老一辈较出名的手艺人还有擅长雕刻的“涂忠师”、“狗师”,负责木工的“流水师”和“老高”。“老艺人都很值得尊敬,如果没有他们的口授心传,潘山庙宇木雕工艺也不可能流传下来。”

雕技精湛

充满梦幻色彩的木雕

众所周知,建造一座庙宇并非易事,从规划设计,到建造施工,工程量浩大。人们习惯于赞叹寺庙的高大宏伟,却常忽略其涵养的建筑艺术之丰富,雕刻工艺之复杂。

在晋江东石镇的南天寺天王殿,当我们踏着撒有木屑的地板,抚摸门扇上精致的雕花,欣赏精准榫合的斗拱,仰望那充满梦幻色彩的藻井时,不能不为潘山庙宇木雕技艺所折服。匠师们利用不同木料的纹理和特性,运用劈、削、雕、剔等各种手法完成的佛像、门神及花格、门窗、屏风、龙柱、壁堵、龙柱等系列庙宇作品。这些作品刻工细腻、布局丰满、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令人赏心悦目。

据谭雪刚介绍,潘山庙宇木雕的主要雕刻技法有三种:圆雕法,即立体雕,主要用于仙佛、罗汉等人物;浮雕法,主要用于门神及屏风等作品;镂空法,主要用于龙柱等作品。木雕制作过程包括工程设计、精量尺寸、木工取材、贴图、雕刻。其中,雕刻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分为打坯、修光、开面、磨砂、上色(包括敷彩、安金)。

木雕是传统建筑重要的装饰手段,常用于门楣、外檐、托木、椽头、垂花、狮座等处。员光是位于步口通梁下面的大块雕花,起到稳定梁架的作用,多以花草人物为题材。托木是位于梁下的三角形连接构件,类似于雀替,常常做木雕装饰。垂花又称吊筒,是位于檐口下面不落地的柱子,其末端常常雕成花篮或莲花的样式,故也称为吊篮。狮座是位于步口廊的通梁上面的构件,起到加固稳定的作用,通常整体雕成狮子的形象。

[责任编辑:林春婷]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