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潘山木雕的传承与困惑 古技迫切“续流”

2014-07-18 15:45:39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潘山木雕”在一刀一锤间蕴藏着对艺术的尊重,对古技的传承。
  • 工艺细腻考究,让人惊叹。
  • 藻井的“蜘蛛结网”构造,精致华丽。
  • 这尊作品名为《龙的传人》,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 资料图
  • 木雕作品立体感强,令人赏心悦目。
  • 资料图
  • 南天寺的天王殿殿宇峥嵘,飞檐斗拱。

传递古韵

八旬泥水师

参建百座寺庙

建造一幢闽南古建筑需要多个工种配合: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这些工种的结合,才能造就古厝的韵味、庙宇的精美。

泥水师傅陈文焕今年已经80岁了,说起老本行“石土司”,老先生言语中洋溢着快乐。打小师从家中长辈学艺,这是不少老一辈民间工艺人普遍的成长经历。陈文焕14岁开始随师学艺,从此专注石土造型60多年,参与了上百座寺庙的修建,其中光安海的龙山寺,他就做了13年之久。

永和的民间画图师傅詹国淡,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对画像很感兴趣。他从事画像至今有三四十年了,为许多寺庙、宗祠绘制了各种祖公像、佛像、观音像、关公像等,在我国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有他的作品。画的神像种类不少,数量也多,但每一幅都不雷同,要做到这点,着实不简单。

据介绍,在业内,绘图、设计的张莲顺,彩画的张世明,雕刻的郑培元、郑鲍叔等人也都是佼佼者。

架构整体的木作,敦厚浑圆的石柱,精美的木石雕,精巧的堆剪泥塑,惟妙惟肖的神像,这些作品的背后,都凝聚着匠师们的心血,也只有当这些作品完美组合后,方能淋漓尽致地体现闽南建筑的古韵特色。

传承困局

古老工艺期待光芒再绽

木雕精美,古建迷人。然而,正如其他传统工艺,潘山庙宇木雕同样面临着传承乏人的困局。

潘山木雕本是东石镇引以为傲的产业,在当地雨具塑料业、纺织服装业已具规模的现在,木雕却逐渐出现技术人员流失、人才难以为继的问题,郑银聘对此也不胜唏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算是潘山村木雕行业的一个鼎盛时期,几乎人人都会用雕刻刀,从事木雕工艺的人有半个村,然而很多雕刻匠人后来都转行了。“木雕技艺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与练习,耗时长,也颇费心力。年轻人很少有能静下心来学的,即使有学成的,之后也因为种种原因而转行了。”说到这里,郑银聘不无担忧。“木雕虽说是苦了点,但是这门手艺收入尚可,足以养活自己。”

“庙宇木雕是一门民间雕刻艺术,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了传统的道德追求和审美情趣。希望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郑银聘说。

在观看欣赏潘山木雕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这门传统工艺的魅力,能感染更多的人,特别是年青的一代。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保护与传承潘山木雕,使这古老工艺光芒再绽。

[责任编辑:林春婷]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