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潘山木雕的传承与困惑 古技迫切“续流”

2014-07-18 15:45:39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潘山木雕”在一刀一锤间蕴藏着对艺术的尊重,对古技的传承。
  • 工艺细腻考究,让人惊叹。
  • 藻井的“蜘蛛结网”构造,精致华丽。
  • 这尊作品名为《龙的传人》,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 资料图
  • 木雕作品立体感强,令人赏心悦目。
  • 资料图
  • 南天寺的天王殿殿宇峥嵘,飞檐斗拱。

开拓市场

台湾客商

曾组团前来考察

潘山木雕质量上乘,工艺精良,在业界逐渐形成口碑,订单不断增多,除了销往我国台湾之外,潘山木雕还远销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地。

据郑银聘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潘山庙宇木雕就非常兴盛,当时许多华侨回国盖大厝,“华侨厝场”成了匠师们比拼实力的一个重要舞台,谁都想在这里展现自己最厉害的本事。相互切磋、相互观摩也使得各自技艺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上世纪60至80年代,当时庙宇不兴,潘山庙宇木雕工艺无用武之地。幸运的是,木雕工艺并未因此绝迹,一些敏锐的潘山木雕工匠开始慢慢转向雕琢花版制作闽南传统样式的眠床。产品在市场上得到畅销后,一时仿效者甚多,村中从事雕琢花版眠床的多达100多人,潘山木雕工艺也因此避免被荒废。

改革开放后,以郑银聘为代表的潘山匠师,开始寻求庙宇雕件订单的突破口,起初这些木雕产品都是从厦门出口。后来经漳州龙海白礁慈济宫介绍,台湾的寺庙陆续派人来潘山村洽谈业务,为庙宇进行雕塑。1984年后,台湾客商甚至直接组团到潘山进行考察,看中哪家厂后直接签约。通常所有庙宇构件都是在潘山村完工,然后再运到台湾当地组装。

创新求变

精美藻井

古艺新姿

在细节处下功夫,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结合起来,更显技艺之精湛。

藻井,向来被视为木造建筑中一项繁琐的装饰技术。庙宇屋顶的那一小块地方,若粗心,也极少人会留意;若用心,成就的便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潘山人看来,藻井最能体现功夫,是不可轻易忽视的细节。

郑银聘介绍说,藻井形状有好几种:四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圆形的、鹅蛋形的。在我们参观的南天寺,天王殿中的藻井融合了三种不同的形状——四方形、八角形、圆形,依次自下向上更替,逐层缩小,穹顶正中则是一朵莲花的造型。这样相嵌入榫的藻井造型被喻为“蜘蛛结网”。藻井最下层的四个角上都各有着一尊飞天乐伎像,美不胜收。“这些神像从地面看上去显得很小,其实每尊都有1米半长。”

像这样的藻井,都是在传统藻井结构造型的基础上,再做改良与创新。那逐层缩小向上回旋的结构造型给人高远深邃之感,其雕刻之细腻,嵌榫之精准,能让人流连驻足、过目难忘。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潘山人代代相承的传统。“我们正在尝试一些基于传统工艺上的创新,很多木雕构件都是我们自己画图,自己打造出来的,绝对原创。”郑银聘自豪地说。

[责任编辑:林春婷]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