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科技大数据:高影响因子期刊出现“中国阵营”

2016-06-15 16:47:07 来源: 观察者网

0浏览 评论0

《细胞研究》在国际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升至第九;创办仅两年的《国家科学评论》,首次亮相即进入全球综合期刊前五;创办于2013年的《光:科学与应用》已成为国际光学界顶级杂志……昨天,汤森路透发布2015年度《SCI期刊分析报告》,一批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表现抢眼。

与10年前的“一潭死水”相比,中国科技期刊如今已在世界科学界发出新啼。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不断走高,中国科学家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中国科技期刊的崛起,正为此搭建起了获得话语权、锻造影响力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优秀科技期刊所吸引、积累的稿件,将形成科技大数据,而谁掌握了科技数据,谁就能在这个时代的科技竞争中胜出。

《细胞研究》

《光:科学与应用》

高影响因子期刊出现“中国阵营”

最新出炉的SCI期刊分析报告涵盖了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的234个大类的11365本期刊。这次,中国科技期刊的表现十分惊艳,高影响因子期刊中出现了“中国阵营”。

自2010年首次进入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发表原创论文核心期刊前10%的行列,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细胞研究》继续高歌猛进,这次以14.812的影响因子,首次超过《细胞-分子细胞》,排名该领域核心期刊第九。与之相随,《分子植物》《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细胞与分子免疫》等生物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也超过5。

2013年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创办的《光:科学与应用》去年获得了14.6的影响因子,今年虽略有下降,也达到13.6,已稳居光学领域顶级期刊的地位。

最受关注的是《国家科学评论》,首次亮相即获得8的高影响因子,进入全球综合期刊前五名,排名紧随《美国科学院院刊》。这本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综述性期刊,创刊目标就是“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其编委阵容堪称豪华———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出任主编,常务副主编为蒲慕明,各学科副主编分别为薛其坤(数理科学)、高松(化学科学)、施一公(生命科学)、周忠和(地球科学)、逯高清(材料科学)、郭雷(信息科学)。两年来,它发出了不少声音,例如中国未来如何做科学、科研制度、学术不端如何处理等,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关注。这次影响因子达到8,略略超出了编委的估计,也说明它在国际科学界已开始产生影响力。

[责任编辑:陈健]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