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调查:涉事厂曾屡遭职工等举报污染

2016-07-04 09:42:31 来源: 新京报

0浏览 评论0

常外事件后,环境监测车辆停在教学楼下监测空气。

经过多年发展,2007年时,这个企业的产品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化工中间体等4大类、42种原药,涉及多种危化品原料、中间体的生产经营和多种危险废物(简称危废)的产生。

与此同时,农药厂周边的居民也多起来。龙虎塘一带越来越繁华,不仅有新建企业,还有大面积住宅小区、学校、市场等。楼群交错之间还有农田。

“那时候真是臭啊,一股一股的恶臭。”就在常隆化工原址东侧的盘龙苑小区一旅馆老板史荣华说,旅馆大门正对着一路之隔的农药厂,吹西风的时候尤为明显。“农药厂黑烟盖过去,农田里菜就死了。每年农药厂都给农民补偿。”

2006年,常隆化工准备搬家。按照当时报批的环评文件,是要从常州搬到泰州,并趁着搬家完成技术改造和升级。

2007年的搬迁项目环评报告中,这个农药厂“厂址敏感,搬迁任务紧迫”,不仅跟周边居民的安全距离不能满足《光气及光气化生产安全规程》(GB19401-2003)的要求,还存在诸多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当年的环评报告还称,常隆化工过去几十年已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并且正在叠加的环境影响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厂区没有清污分流,初期雨水也没有搜集,全部直接排放;设备陈旧,密闭性差,无组织的排放影响周边的空气质量;连焚烧危废的锅炉也是改建的,不能符合危险废物焚烧技术规范要求。

环评专家组当时还发现,未按照国家规范处理的危废不仅是固体的,这个农药厂要产生出来的一些废酸也不清楚是怎么处理的。

于是,在当时的环评评审记录上,专家组在总结事实后就留下一句“存在二次污染问题”,作为对企业和当地政府的提醒。

但事实上,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里的污染物迁移和二次污染从来就没有停歇,反而是变换着形式、变换着介质四处惹出祸端来。

新厂迁址又被发现偷排

迁到泰州的新厂2014年又被发现将废酸层层转卖,最终由不法分子偷排长江

常隆化工搬迁到长江对岸的泰州泰兴,设立新厂,名字为江苏常隆农化有限公司。

新厂投产没多久,就跟其他5家化工厂一起被抓了“现行”,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赔付额最高(1.6亿)的环保公益诉讼案例,并写进2014年度“两高”工作报告的江苏泰兴“12·19”环境污染案件。

简单的事实就是:作为“副产品”的废酸“外售”给不法企业,再转包给下家,偷偷倒进长江里。

2013年以来,常隆化工的老员工胥建伟一直在举报新厂旧厂均存在的危废偷排问题。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胥建伟曾举报,常隆化工在搬迁前夕,在厂区内挖了几个长宽各50米,深5米的大坑,将危废物埋入大坑中,并用新土覆盖。

[责任编辑:陈健]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