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调查:涉事厂曾屡遭职工等举报污染

2016-07-04 09:42:31 来源: 新京报

0浏览 评论0

常州李家村农民收藏的土样。本版图片/新京报记者 刘伊曼

常州李家村农民收藏的土样。本版图片/新京报记者 刘伊曼 

“废酸偷排已经是习惯的套路。”胥建伟对《新京报》记者说,他在常隆化工30多年,基本没有见到公司处理达标过一吨废水。

常州市环保局一位官员也跟《新京报》记者证实,当地环保对常隆化工的查处少说也有几十次了,但危废管理上确实有漏洞。

“危险废物的处理成本平均大约是3000到4000块钱一吨,而转卖给渔民可能就500元一吨了。渔民拉到江中间直接倒掉。”环保部固废中心的一位官员对《新京报》记者说,有的案件若不是下游的自来水厂出了问题,倒过去追查,还发现不了。

“按理说所有的危废都应该建有档案,然后分类。哪些应综合利用,哪些不能利用,都应该有很明细的操作规程。现在综合利用有操作规程吗?迄今为止都没有。”环保部有关专家说。

环保部固废中心的官员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有很多环境事件,都不再是因为大量的常规污染物排放引起的,而是因为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和处置不当造成的。对于危险品(危险化学品产品以及危险废物)的管理,相较于对常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控制、总量控制来说,是截然不同的逻辑。污染减排、质量改善和风险防控不应该划分为前后相继的管理阶段,而是应该同步进行。但是现在,我们的环境管理关注的重点还是常规污染物,对有毒有害的物质,却缺乏系统的管理,管理的细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村民举报毒地土壤外运

绿石环境教育服务中心从常隆地块运出填路基的土壤中,检出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萘、苯、二氯苯、氯苯胺等含量比周边其他土壤相差几十到数千倍

2014年冬天,常州春江镇李家村村民们开始闻到特别难闻的气味,此处位于常州外国语学校北侧10公里左右。

“就像掉进药缸里一样,”村民徐某告诉《新京报》记者,他家原来住的房子距离当时正在施工的S122省道只有几百米远。他们到工地才发现,渣土车拉来的泥土中,裹挟着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有的是黑乎乎的一团,就像沥青一样黏稠,有的还掺杂着已经破烂的编织袋,里面的泥土颜色斑驳、臭气熏天。

李家村属地所在的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环保和安监局接到举报后,给常州市新北区环保局打了一个报告,汇报了“本区域出现大量异味泥土”。

2015年3月5日,新北区环保局给经济开发区复函称,被倾倒的工程土方,来自“三江口地块土壤修复工地”(常隆化工旧址)。该地块修复工程建设单位为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记录显示,被倾倒在S122省道工地的工程土方,是非污染土方。“检测结果显示,外运土壤作为S122省道路基填土是可行的。”

在农民们持续的抗议中,S122的路基建设基本完成了,但是还余下了几千方土,就堆在了路边“做绿化用”,难以忍受的气味也一直持续散发着。

一直到2016年4月下旬,常州外国语学校的污染风波成为热点后,李家村的农民们才把这两件事给联系起来。

村民薛某对《新京报》记者说:“黑牡丹公司不仅是修S122的公司,同时也是负责修复常隆污染地块的公司,修复的费用是3.9个亿,他如果直接把那边挖出来的土,运到这边来填了路基,那这个钱就太好赚了!”村民们觉得这事有文章,于是收集一些异常土块,留作“证据”。

4月底,关注此事的南京市建邺区绿石环境教育服务中心拿走一些农民收集的土样,也在S122工地取了8个样本,一起送到江苏康达检测技术股份公司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外观气味异常的样品中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检出,且含量相当大。比如说萘、苯、二氯苯、氯苯胺等有毒物质含量比周边其他土壤相差几十到数千倍。

《新京报》记者从农民保存的编织袋里取出少量气味异常泥土,放进一个装着两条鲜活泥鳅的小水缸里,异常的臭气顿时也从水里散发出来,水在变得浑浊的过程中,泥鳅就开始挣扎着要逃跑,35分钟之后,两条泥鳅都翻起了肚皮……

[责任编辑:陈健]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