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获合法地位身份柳暗花明 中国监管开世界先河
28日披露的监管新政,让中国网约车从业人士长出一口气。在德国、西班牙等国对网约车发布明确禁令,让针对“互联网+”的监管变成“互联网杀”的情况下,中国官方通过听取各方声音,对此前备受争议的监管方案进行大幅调整,为网约车的合法化和正当化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自此以后,中国网约车的头顶上将不再有一把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7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酝酿两年之久的出租汽车改革及网约车新政方案揭开面纱。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摄
广纳意见
监管方案出现关键调整
随着网约车平台的快速发展,如何监管网约车这一世界难题也摆在中国监管者的面前。
2015年10月,交通部曾拿出一个版本的监管意见向各方征求意见。对于该意见最大的争议就在于把网约车定位为“营运车辆”来纳入监管。
在监管者看来,既然网约车付费,那么就应当属于营运车辆,但问题在于,一旦“营运车辆”的身份坐实,就意味着一个私家车主如果开展网约车业务,那么他的座驾的报废年限就变成八年。各方认为这一监管过于严厉,可能会导致大量兼职司机流失。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泱波摄
在这种情况下,交通部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时任交通部运输服务司司长刘小明还曾到北京大学的一个持续到深夜的研讨会上,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
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在该次讨论中就强调,网约车这种模式的先进性恰恰在于其身份的可变性。他分析说,目前城市交通最大的问题就是需求有高峰也有低谷,因此城市管理者几乎不可能测算出到底提供多少数量的公共交通(包括出租车)是合适的。
而私家车能随时成为专车的机制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城市民众对出租车需求的变化可以体现在价格中,而价格的波动可以“指导”一些私家车参与或退出公共运输,从而实现与动态变化需求的“衔接”。
而今天披露的新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明确将网约车车辆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既体现其出租汽车的性质,又反映其新兴业态的特征与传统营运车区别开来。不按年限而按里程报废的机制,更是解除了人们最担心的监管枷锁。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
- (2014-07-03)央视揭中国式婚宴奢靡成风:一场倒数百斤剩菜
- (2014-07-27)持刀劫匪遭广场舞大妈徒手夺刀 惊问大妈练武否
- (2014-08-13)中国首富王健林澳大利亚圈地 澳贸易部长表欢迎
- (2014-08-14)中国大妈又立功!“脸基尼”杀入西方时尚圈
- (2014-09-17)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在南宁举行 探讨开创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