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厝村创新居家养老模式 老人边聊天边赚零花钱

2021-10-21 15:44:56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最近,在德化县南埕镇许厝村,81岁的老人周成坤一有空,就会和老伴到村里新开办的“幸福车间”,边和村里的老人们聊天,边编制藤铁工艺品。中午,老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来到设在村部的“幸福餐厅”,享用免费的爱心午餐。傍晚,再到爱心食堂后的“幸福田园”,给新种的蔬菜瓜果浇浇水。今后,还可以到“幸福农庄”垂钓、采摘瓜果……

“幸福田园”“幸福车间”“幸福农庄”,三种创新模式让许厝村的“爱心厨房”升级为“2.0版本”,同时也悄然改变着村里留守老人们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的生活更多彩、更幸福。

欢聚一堂 老人边聊天边赚零花钱

10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许厝村。在村部附近的一栋民房,正大门上方的“幸福车间 南埕镇许厝村幸福湾养老服务中心”十分显眼。走进民房一楼,十多位老人围坐在一起,笑呵呵地聊着天,与此同时,编制藤铁工艺品的手也没有停下。

村干部介绍,这个“幸福车间”是今年8月份开办的,目的是让老人们闲暇时可以聚在一起聊聊天,同时做点轻松的手工活赚些零花钱。为了给留守老人们找活,村干部帮忙联系德化县城的一些工厂,从厂里拿一些只需简单编织的藤铁工艺品。老人们可以到“幸福车间”一起做,也可以带回家加工,一天可以轻松赚二三十元。等工艺品加工好了,村干部再帮忙送回工厂,“没有赚差价,每一分钱都会给老人”。

今年60岁的周月英平时在家和老伴种一些田。“幸福车间”开办后,她一有空就会过来做手工赚点外快。钱虽然不多,但她喜欢大家聚在一起干活聊天的热闹劲。

有着47年党龄的周成坤,年过八旬仍手脚麻利,做起手工活可不比其他人差。老人一有空就和老伴过来干活,中午就到村里的“幸福餐厅”用餐。

升级服务 村里配备养老服务协理员

许厝村位于南埕镇西北部,距县城35公里,离镇区也有30分钟的车程,总人口272户1005人,60周岁以上留守老人157人。目前,长期在村里的留守老人有80多人,聚居在3个角落。

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许厝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成为镇村干部和外出务工村民的“心头病”。

早在1999年6月,时任村老年协会会长的周文配组织成立了德化第一个“老年义务互助小组”,创新德化山区养老模式,以留守老人关心帮助老人为目的,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活动目标。互助小组成立后,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开展活动,对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病困老人,都就近安排两位互助组成员进行帮扶。帮扶对象一有问题,互助组成员就会第一时间赶来帮忙。而在平时,互助组成员隔三差五就会到帮扶对象家,嘘寒问暖,帮忙整理家务,处理农活。

几年前,“老年义务互助小组”升级,村里在此基础上,成立“爱心厨房”,并依托“爱心厨房”开展义诊、义剪等服务,受到老人和村民的欢迎。然而,许厝村村财少,仅靠村财和镇村干部、热心村民捐款,难以长期维系“爱心厨房”的费用。“爱心厨房”要长期、稳定地办下去,必须自己有“造血”功能。如何“造血”成为新一届镇村干部们重点解决的事情之一。

南埕镇镇长陈煌林介绍,为贯彻落实泉州市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共同富裕的山区范例”的要求,南埕镇在许厝村的“党支部+老年互助组”关爱留守老人机制原有基础上,打造“党建+老年幸福湾”2.0模式,建设“幸福湾养老服务中心”,树立“共同富裕”山区德化居家养老新样板。

为此,许厝村实行村主干与老年协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新做法,将身体好、有威望、热心公益的退休干部、老党员、离任村主干等选入班子,担任义务互助小组组长、分组长,根据留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分片区、分自然角落组织身体状况较好的年龄较低的留守老人组成互助组,开展“以老助老”活动。

同时,由政府出资,聘请3名养老服务协理员,为失能老人、高龄老人提供上门照料、护理服务,引入智慧养老科技手段,给每名老人配置呼叫器便于联系协理员,形成“民呼我应”养老新机制。

创新模式 多举措为爱心厨房“造血”

为了提升留守老人的幸福感,让“爱心厨房”长期、稳定地开办下去,南埕镇党委政府和许厝村干部开创性地采用三种“造血”模式。

首先是开辟“幸福田园”。在村部后面开垦出2.5亩地,由村里统一管理,根据老年人食用需求,将地块划分7个区域种植时令瓜果蔬菜,为每名自愿种菜的老人配发生产工具并记录工时,发放补贴。老人们种出的瓜果蔬菜,除了满足“爱心食堂”需求外,多余的由镇政府兜底收购。

与此同时,开创“幸福车间”模式。利用闲置房屋建设家门口的“幸福车间”,发动党员和镇里在外务工的“乡贤能人”,联系乡贤企业和社会爱心企业与村里结对,寻找适合老年人且对工期要求宽松的计件手工活,让具有劳动力的老年人可以选择一起边聊天边干活增收。同时,在车间门口的空地建设文化微广场,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此外,村里还利用小水库和周边闲置土地,争取上级水利、林业、电力部门政策资金支持50万元,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5亩的“幸福农庄”,融合发展“鱼塘+中草药+经济果林”产业,后期免费交予村老年协会经营管理,年可增收约10万元用于养老公益事业。

通过这3种创新模式,许厝村的“爱心厨房”有了稳定的“造血”能力,“以前一个月只能免费提供爱心午餐一两次,今后每天都可以为留守老人提供爱心午餐”。(□本报记者 陈明华 通讯员 吴有森 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