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三代缘结安海 安海人的文化根脉隐藏在石井书院

2021-12-03 16:22:26 来源: 东南早报

0浏览 评论0

■本期执行 张美娟

安海人的文化根脉,隐藏在石井书院里。

泉州文庙明伦堂旧有一联云:“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联中“石井”是泉州安海镇在宋元及明中叶前的行政地名。

石井书院曾是全国有名的高等学府,是泉州地区保存较完好的最古老的书院遗址,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欧阳书院并称泉州“四大书院”。其前身为鳌头精舍(讲学馆所),当地人又称其为“朱祠”。

石井书院串联起安海这个古镇800多年来的文化脉络,更见证了朱子一家三代和安海的不解之缘。

文风流长 朱氏三代缘结安海

古时安海濒海,“通天下商船,贾胡与居民为市”,在宋代就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宋建炎四年(1130年),设石井镇。缘市内有口石井,“石盘作底,中泐一缝,泉自中出,清冽甘美,邻海不咸,人以为奇,故名‘石井’,并以名镇”。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南宋理学家朱熹静立在鳌头精舍里。身处山林中幽静的书院,他耳边好像还回响着父亲朱松轻声叫着自己的小名“沋郎”,指着天对他说:“天也。”他懵懂问:“天之上何物?”

在他脑海中,往事历历在目:

绍兴元年(1131年),朱松从尤溪调任石井(今安海镇)镇监,隔年赴任。3岁的朱熹随父母到安海。朱松任职时,政绩显著。公务之余,常集镇中优秀士子,于官署旁“鳌头精舍(石井书院前身)”讲习“义理之学”,成为在泉州开讲理学第一人。

20年后,朱熹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自同安往返府县之间办事,常停留于石井,访父亲朱松生前好友,讲论经学于鳌头精舍。每次讲学,各地学者云集,“坐席至不能容,溢于户外,士俗欢动”。士因益勤于学,朱熹誉称此故地为“海滨邹鲁”。

嘉定间,朱熹三子朱在以荫补官,通判泉州。嘉定四年(1211年),镇官游绛应士民要求,申报泉州知州邹应龙,请建书院。邹应龙拨官帑40万缗以倡,并指令漕、舶二司捐助,命朱在至镇“董其事”,主持营建书院事宜,在鳌头精舍原址扩建书院规制。费时两年建成,因地取名“石井书院”。

朱氏祖孙三代都与安海结缘,这一文化现象在历史上较为罕见,被传为美谈。由于“二朱(朱松、朱熹)”在鳌头精舍的讲学“启迪文风、诲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理学在这里传播开来,安海镇也被称为“闽学开宗”圣地。以朱熹思想为代表的理学学说,在闽地有巨大的影响,再经蔡清、陈紫峰等的继承、发挥,形成了有广泛影响的学说,后来成为“闽学”。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