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这支舞龙队追忆青春年华 望传承珍贵乡村记忆

2021-12-16 10:00:36 来源: 石狮日报

上世纪80年代,永宁曾经活跃着一支舞龙队,数十位年轻小伙凭着一腔激情与热爱,在乡里村间尽情抛洒热血,用青春的步伐演绎着闽南民间传统文化。近日,在永宁老街的董氏宗祠内,原永明舞龙队的队员们正聚在一起畅谈,他们回忆起当年一起练习、表演的场景,青春激情再度被点燃,经过商议,队员们正筹划着重组复兴永明舞龙队,同时期盼能够找到当年的老照片及相关资料。

追忆舞龙的青春年华

永明舞龙队的秘书长董欣谋介绍,上世纪80年代,永宁老街的董氏家族组织一批年轻人学习武术,由一位来自河南的师傅教授,并于1986年成立了永明健身队,大家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功底。当时,爱国华侨董清耀回乡了解到这支队伍,便倡议大家组建永明舞龙队,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并出资制作舞龙道具,为队员们购置服装、鞋子等物品,大家对华侨支持家乡民俗文化活动十分感激。

“早上跑步集合,一起练习队形,切磋舞龙技巧。”舞龙队的队员们至今仍保持联络,他们对当时学习舞龙的场景历历在目。队员董群胜介绍,大家刚开始学的时候,用渔篮装着沙代替龙头来练习,“最前方是龙旗、龙珠,龙头有50多斤,由4个人替换;龙尾有30几斤,龙身有13节……”董群胜跑得快、身手敏捷,负责龙尾部分。俗话说“死头活尾”,要把一条龙舞得活灵活现,关键就在龙珠和龙尾的配合。

此外,舞龙队队员需要有扎实的蹿跳功夫,脚步不仅要到位,还要轻快。大家纷纷表示,舞龙表演可谓“13人走一步”,只要有一个人出错,整支队伍的步伐都会跟不上,所以平时的训练十分重要。

永明舞龙队善于根据场地调整表演方式,若是在场地窄的地方,可使用七星步伐,运用现场的亭子和柱子进行绕行表演;若是在空旷的场地,则可以表演“龙翻身”,这些都需要日复一日的排练,从而形成一套特色演出方式。

永明舞龙队盼寻老照片

近日,在华侨董清耀建造的永宁十九万石头厝里,舞龙队队员找到了不少老照片,大家十分兴奋,这些老照片是大家在虎岫寺、董氏宗祠、十九万石头厝等石狮乡村各处表演的照片。老照片上,龙头的气势显而易见,大家身着大红色队服,起劲挥舞,一旁是敲锣打鼓的伴奏队伍以及周边的围观群众,透过照片就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热闹气氛。

更让队员们骄傲的是,他们曾参与闽台民间交流以及石狮大型文体活动。1989年3月份,台中灵兴宫董事会首次组团到永宁城隍庙祖庙进香,永明舞龙队受邀参加踩街迎宾活动,在永宁城隍庙前展示了舞龙风采。1990年秋季,石狮建市后举行的首届运动会上,永明舞龙队受邀参演开幕式,这是小伙子们第一次走上全市大舞台,那次的表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的是,队员们手中没有留存当时的照片,大家希望借重组舞龙队的机会,征集寻找相关老照片。

当年纸扎师傅再制舞龙

当时永明舞龙队的“龙”道具由当地纸扎传承人苏清锡制作,传统工艺制作的“龙”生动逼真且威武十足,舞龙队队员对这条“龙”念念不忘,于是又找到如今已年过七旬的苏清锡,希望再复制当年的“龙”。

经过前期材料筹备,这几日苏清锡已经着手制作,龙头、龙尾骨架现已成型。在制作现场,只见苏清锡用传统纸绳、浆糊将竹篾绑制成型,每一个节点的联结都有尺寸讲究,他一丝不苟地运用传统手艺,帮助永明舞龙队实现一个小小心愿。

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永明舞龙队还找到了当时夜晚训练用的汽油灯。那些年的夜晚,董氏祠堂门口亮着几盏汽油灯,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们正在大埕上赤脚练功,勤奋练习舞龙脚步……淳朴的乡村生活,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成了大家最怀念的记忆。

如今队员们大多已年过半百,他们希望重组永明舞龙队,传承这份珍贵的乡村记忆,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胡丹扬/文李荣鑫/图)

标签: 民间传统 舞龙队 舞龙技巧 表演方式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泉州民间传统手工艺“妆糕人”始于古代礼俗

泉州民间传统手工艺“妆糕人”始于古代礼俗

泉州“妆糕人”源于中原汉族的“捏面人”,是以粮食为主要创作原料的民间传统艺术。据悉,“捏面人...更多

2014-07-18 10: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