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修缮技艺面临失传 如何培育高水平技艺人才?

2021-12-24 15:48:05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张杨涛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在古建行业是常有的事,他的搭档苏为根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54岁的苏为根带过三个徒弟,可目前无一人从事这个行业。“其中一个徒弟跟我学了两年,已经能自己干活了,结果没多久就转行去卖菜了。”问及转行的原因,他坦言,这行业工资待遇不高,而且辛苦,社会整体对这份工作的职业认同感低,并不是大众眼中的好工作。

【析因】

那么,造成古建工匠年龄断层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如今的古建修缮技艺会面临传承的困境?

工作辛苦 年轻人不爱学

“先用笔在墙面上画出图形,再用水泥砂浆打底,最后用纸筋灰(蚝壳灰)盖面成型。”记者见到杨晓清时,他正拿着工具创作一幅灰塑作品。

今年38岁的杨晓清是灰塑工匠,属于古建工人中的年青一代。17岁初中毕业后,他便跟着舅舅学习技艺,白天在工地当学徒,晚上回家苦练绘图,没有美术功底的他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从灰塑到剪瓷,工地上能接触到的技艺他都学。

“干这活,每天在外风吹日晒,哪有20多岁小伙子的身影。”谈起古建修缮工匠的情况,杨晓清不禁感叹,他在工地上早已见不到年轻的学徒,身边最年轻的同事也30多岁了。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土、木、石这三大工种是年轻人比较不愿意学习的。“原材料重、灰尘多、工作辛苦、容易受伤,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做,比较喜欢从事技术管理。”蒋钦全表示。

需求不高

收入不稳定

走进鲤城区花巷,记者看到一个月前修缮的巷门晒台已经完工,这是曾国伟创作的作品,融合了灰塑、剪瓷雕、彩绘等多种古建筑工艺。

今年49岁的曾国伟从事古建行业已30余年,2019年开始参与泉州古城修复工作。他每天早上7点半开始工作,傍晚6点收工,一天10个小时左右,不管夏天多热、冬天多冷,都照常出工。

“活不多,收入不稳定。”曾国伟说,灰塑是一门手艺活,工资水平根据技艺水平的高低有所不同,市场价一天500元至800元不等,但是手艺精湛的老师傅少,很多时候一天上千元都很难请到。他坦言,尽管工资看起来不低,但由于市场对古建筑的需求不高,他经常需要跟着工程队全国各地到处跑,还是很难保持稳定的收入。

教材缺乏

师资力量不足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泉州的学校中致力于培养古建筑修缮技术人才的学校主要有黎明职业大学和惠安开成职业中专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黎明职业大学土建学院的朱少川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实训偏少、教学材料缺乏等问题,“买不到古建筑的构件,有钱也买不到。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有一些仿制的构件,缺少韵味,效果就会比较差。”朱少川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或相关部门能够将一些拆掉的传统建筑构件捐赠给学校,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

记者来到惠安开成职业中专学校的时候,学生正在学习组装木作模型。“古建营造技艺没有系统性的教材,目前学校采用的是本校老师自编的。”该校老师王凤森坦言,师资力量缺乏也是一大问题,“学校需要自己培养师资,老师跟着师傅学,再把知识、技能教授给学生。”王凤森表示,即使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得以从理论走向实践,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往往是企业里的骨干力量,无法经常为学生授课。

【建议】

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目前泉州市累计公布历史建筑1658处,已开展修缮300余处。面对古建修缮工匠需求的增大和人才断层的现状,泉州如何发掘并培育传承人,成为古建行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此,朱少川表示,需要多方聚力,共同培育高素质高水平的古建修缮技艺人才。

部门: 拓宽评价体系 壮大名匠队伍

“希望政府更加重视古建技艺的传承问题。”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世猛和蒋钦全一致认为,要传承好古建技艺,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

“如果市场给古建筑修缮的工匠一个好的定价,提升从业待遇,且这个职业有社会地位,那么大家就会乐意去做。”朱少川说,“一定要让做这行的人有荣誉感。”

据悉,为破解古建技艺后继无人的困境,近年来泉州各县(市、区)已陆续开展传统建筑工匠从业情况摸底调查,制定《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认定办法(试行)》,评选10名泉州市首届传统建筑名匠,营造了良好的传承氛围。同时,推荐9名工匠列入福建省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人,提升传统建筑工匠地位、复兴传统建筑工匠队伍、传承发扬传统建造技术。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