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耕海牧渔,“蓝色粮仓”更丰盈
2024-10-28 17:58:49 来源: 大众日报
0浏览 评论0条
深秋时节,烟台四十里湾海域天高云阔,碧波万顷。从高空俯瞰,全国首个智能化多功能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如同一条璀璨的“项链”,镶嵌在蔚蓝的大海上。
在“项链”顶端的智慧渔场,3个相同的圆形网箱组成了一朵美丽的“海上花”。“渔场每年可增养殖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养殖品种主要为斑石鲷、许氏平鲉、绿鳍马面鲀、红鳍东方鲀等名贵海水鱼类。”工作人员介绍,平台配备了自动投饵、5G通信、安全管理等智能化系统,大大提升了渔业养殖效率。
今年4月,随着二期海洋牧场综合体正式开业迎客,“耕海1号”变身新晋旅游打卡点,集垂钓区、科普展厅、宾客住宿区等多重功能板块于一体,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耕海牧渔,在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助力之下,正逐步向高端化和智能化迈进。今年以来,山东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家,总数达72家,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以海洋牧场建设为抓手,山东加速挺进深远海,“蓝色粮仓”日益丰盈。
苗种是水产养殖的“芯片”,是养殖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然而一直以来,三文鱼苗种“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国外公司封锁了人工繁殖大西洋鲑鱼(一种优质三文鱼)的关键技术,运到其他国家的鱼卵只有雌卵,没有雄卵,因此国内难以实现人工繁殖。虽然山东省部分海域已经实现规模化养殖三文鱼,但“种”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前不久,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团队攻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诱导10000余尾大西洋鲑伪雄鱼,实验检测诱导率达到了100%,向自主繁育大西洋鲑鱼走出了关键一步。据介绍,2023至2024年,海大科研团队联合七彩种业从冰岛、丹麦、西班牙等国引进鲑鳟鱼类发眼卵6个批次,收集大西洋鲑、虹鳟、帝王鲑和银鲑种质资源群体,建立活体种质资源库。
抓住海水养殖的种业“前端”,也就抓住了保障我国“蓝色粮仓”的关键。今年6月,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揭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陈松林等行业领军专家领衔,正围绕“三鱼一虾一贝”(三文鱼、东星斑、墨瑞鳕、南美白对虾、牡蛎)等重点品种,开展水产种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应用技术、战略前瞻技术等重大技术项目攻关,积极探索水产育种成果转化创新示范。
在山东,一条鱼、一只蟹能“链”出一个大产业,推动“蓝色粮仓”不断扩容升级。离威海港约3公里处,国际生鲜产业基地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一期项目年底前便能全部竣工投产。已经部分投产的活蟹暂养区内,来自极寒地区深海的帝王蟹在一个个水池中暂养,通过对水温等条件的精确把控,保证了帝王蟹的品质和活性。
“借助威海独特的区位、资源及毗邻港口的优势,基地将不断完善贸易、电商、仓储、物流等特色功能,努力打造北方最大的高端生鲜海产品进出口集散地。”威海经开区经发控股集团国际生鲜基地负责人于茳波说,基地目前已经与俄罗斯蟹业集团等企业建立起源头直采的合作关系,将以帝王蟹、波龙等高端进口活鲜海产品批发为主,逐步延展到北极贝、象拔蚌、牡丹虾、红毛蟹、珍宝蟹等更多品类。同时,基地还将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海产品进出口、研发、生产加工、质量检测、仓储冷链物流、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体系。(记者 张文婷 于新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