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土坑村沉淀600年历史 古厝群绵延数百米

2014-04-04 11:07:51 来源: 今日泉州网

0浏览 评论0

相关链接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泉港土坑村

(黄建聪《泉港文化遗产》)

土坑村(涂坑村)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东北部、福建炼化股份有限公司东。四面环山,北接岩山,南毗柳山,西对奎秀山,东临鹳山,是群山环绕中的小丘陵、盆地。明初“靖难之变”,居兴化府鳌城的刘宗孔于永乐二年(1404)携眷避祸渡海,卜居湄洲湾南岸,遂命名此地为涂山。其后裔至今在涂山繁衍22代,延拓出后龙镇后田、窑吓、东山、打厝、梅林和南埔镇的刘厝等18个村庄共1万余人。而位于涂山中心的土坑村便是这18个村庄的起始母村。

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刘宗孔传有四子,在土坑开拓的是长子与四子(次子及三子外迁繁衍)。长子居现刘氏祖祠南侧,四子居北侧。两兄弟又传下八支,八支后裔10代共建有40多座颇具规模的闽南传统建筑古大厝。长子后裔建有四排大厝,前排建造三座并排三进五开间大厝,其中一座刘端弘所建的三开间落外加双护厝,石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共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连同砖埕及围墙,占地面积达1739平方米,是地方少有的大宅院;第二排建造一座二进五开间大厝、三座二进三开间大厝;第三排有八座两两相向的二进三开间大厝,中间便形成一条街,真是“商住两用”;第四排建造四座二进三开间大厝。东北面斜角三座两进三开间大厝。第四子后嗣建造三处民居群,一处是两排八座二进三开间的大厝,中间又有一座三进五开间的提督府第,整排三座二进三开间大厝。

这些古大厝分别代表了当时泉港地方建筑的最高水平。岁月沧桑,古大厝现存27座,共占地26860平方米。这些古民居排列齐整有序,布局精巧,大部分坐西北朝东南,冬暖夏凉;每排大厝相距30至50米,便于交通、活动,又通风透气。皆是砖石、木材结构。石材是从泉州运来,杉木是从福州采购的,可见刘氏先人在古民居群整体规划上颇具慧识灼见。它们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座座屋脊高翘,壮观辉煌。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状。在大门前的壁肚砌以宽2米、长3米的大石板,底部有石雕脚架;进了大门又有巨木作成及檐的中门,整座大厝显得庄严宏观。

古民居中雕塑种类繁多,规模宏大,图案古朴,技艺精湛,立体感强,堪称中国明清时代雕塑艺术的大观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按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瓷雕和泥灰雕等;按造型分,则有浮雕、阴雕、线雕和透雕等;按雕塑内容分,有山水雕、人物雕、花鸟雕、禽兽雕、楼阁雕等。石雕上的构图均衡,疏密有致,线条细腻流畅,人物胡须衣袂恍若欲飘,枝上喜鹊追逐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大门侧、屋脊上、院子里,各蹲、立、倒卧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石狮,此外还有各式各样上面镌刻着各种花纹的石柱、石鼓和石花架、石桌、石秤坨、石盆等石具。在古厝内,现还保存着一些古代陶瓷大缸、铜铸小盆和木制坐垫,皆精雕细镂,古色古香。

经过170年不断的繁衍生息,民居日益密集,加上村中地势不平,这些古民居住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民房的围拢之中,显得扑朔迷离,外人进入,很容易迷失方向。明隆庆年间任惠安知县的叶春及在其所著的史书中载:“土坑村,会得入,不得出。居住稠密,人丁兴旺……居螺北甲。”土坑遂成为当时泉港一带最为繁华的街市。

经明末清初战乱后,康熙朝土坑刘姓群众奉旨内迁,后重新返回故里创业。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刘端弘置十八艘大帆船,积极发展海运,自海上“走关东”,终成一方巨贾,人称“刘百万”。他独力建造18座大厝,左右都有两间,讲究对称。他还开设6间“当店”。刘端瑜则在许厝港开设杉行,也成了巨富。两人议定在原白石学、梅林学的基础上创办新学塾,以培养刘姓子弟。刘百万办南文武馆“选青斋”,刘端瑜办北文武馆“凌云斋” 。选青斋现已翻建为后龙中心小学。其中有一株高达二十多米形如巨伞的攀枝花树王,为清朝族人刘肇元清嘉庆六年(1801)中进士时,嘉庆皇帝御赐树苗,刘肇元便植于曾寒窗苦读的书馆侧。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地下党组织利用选青斋(后改为选青小学),开展革命斗争,建立土坑党总支部和6个党支部,成为北海区工委所在地,为泉港地区的解放作出积极的贡献。凌云斋楼阁至今犹存,占地400多平方米,东面是二层楼房,西面是厅堂和庭院围墙,在斋馆大门前又有宽敞的砖埕。原来凌云斋之前植有十八株榕树,现仅存五株,迄今有三百多年的树龄,每株皆有30多米之高,成为土坑村的一个天然屏障。

两斋建后,从此土坑人才倍增,精英辈出。据谱牒载,清代中榜文、武进士、晋升仕人者达70多人。村中旗杆林立。村南有刘肇元(号秋甫、官衢州都司)、刘梦超(号吉甫,嘉庆十年即1805年进士)两兄弟双榜进士。村北有刘端瑜的孙刘大峰(嘉庆十三年即1808进士),开泰(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逢泰两兄弟及其侄希颜一门三进士。还有,乡进士刘大举授厦门游击。等等。道光帝封刘开泰为振威将军,刘逢泰诰授武义都尉、授兴化左营都尉,刘希颜封军功五品。刘开泰后入江南大营效力,继又授任江西南赣总兵官,因攻克义宁州有功,钦赐征战提督封一品,赏顶戴花翎,加封建威将军。刘氏祖祠中因此有一联曰:自三元辅而都宪邦伯文宗历世功勋昭日月,从四尚书及国学忠臣孝子累朝伟望壮山河。

刘开泰祖厝亦称总兵府提督府,庄严威武。是刘开泰任南赣总兵官后,加添后落,成为三落三开进,石、木、三合土墙结构,比较奇特的是,其左边是两间,右边是一间,如此布局实属少见,可能跟风水有关。咸丰五年(1855)农历十月中旬,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江西义宁州马坳设下埋伏,诱杀刘开泰所部。刘开泰叔侄三人,连同他身边的几十位刘姓族亲同时殉难。从此,土坑人世代把每年的十月十五日这一天作为该村的普渡日。咸丰皇帝为此赐谥“两世三忠”,以表彰刘开泰的一门忠烈。大厝门前原有高大坚实的旗杆座,以及练功石、铠甲、大刀、石敢当和圣旨牌,府内大堂上挂着朝廷官员的题字、名人书画以及钦赐“两世三忠”牌匾。可惜历经战乱和文革“破四旧”,大部分牌匾书画不知所终,旗杆座的石墩、石板被填为石径(2004年移立神道碑并重立旗杆碣)。石圣旨碑由辉绿岩所制,高约1米,宽厚12厘米,两侧雕“双龙朝珠”图案,龙鳞龙须栩栩如生,中间是隶书“圣旨”二字。相传刘开泰三叔侄同榜中进士时,咸丰皇帝获悉其侄希颜之母连氏18岁便守寡,含辛茹苦培育儿子成材,大为感动,诰封她为“太安人”并赐立牌坊,此圣旨碑便镶嵌于牌坊之上,后移至祖祠中。这是泉港现存唯一的石“圣旨”牌。

土坑村的北面岩山,山腰有古刹大圣寺,始建于南宋,清咸丰三年(1853)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刘逢泰及刘开泰子刘必迪等捐款重修。民国五年(1916)重建,2005年至2008年陆续修葺。明《惠安政书》载,岩山“岩壑幽胜,有大象卷湖之势”。山上有如来坐禅、金蛇听经、笑石向佛等自然景观。

在村南有一块白晶石,石后有一座始建造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倭寇战乱被毁,重修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白石宫,奉祀海神妈祖和司马圣王,其龙柱等石雕艺术闻名遐迩,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颇具特色的戏剧“土坑戏”、北管乐曲、大钵文艺、小鼓队、拍胸舞、妆架、花担及春节期间的“打正鼓”、闹元宵等构成土坑历史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民俗文化陈列馆于2006年8月通过泉州市文物局验收。
“循分钟乃心,肯堂肯构,永奠土山梓里;授经勤尔业,日省日新,定符禄阁名家。”这是“刘百万”之孙秋甫、吉甫二兄弟双中进士的府第正堂上的一对以泥灰拌糯米塑于木柱上的对联,它激励着土坑人不断学习,锐意创新(现藏于刘宝怀家).

2003年1月,土坑村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原厦门市市长、现国家海洋渔业局局长刘锡贵即为土坑村人)

[责任编辑:卢侨生]

相关阅读

闽南古厝在美展出 美国人“过”上泉州人家生活

闽南古厝在美展出 美国人“过”上泉州人家生活

王强认为,闽南文化具有拼搏进取和开创精神,是深厚的中原文化根基与多元海洋文化的结合,而泉州作...更多

2014-05-13 08:08:00
古厝木梯断裂8旬阿婆被困2楼 被劝说5小时才下楼

古厝木梯断裂8旬阿婆被困2楼 被劝说5小时才下楼

因为木梯断裂,一名85岁的张姓阿姑被困在市区花巷濠沟墘一栋古厝二楼下不来。古厝没有安装自来水管...更多

2014-05-12 20:02:00
惠安辋川清代古厝柱础遭窃 致古宅部分坍塌(图)

惠安辋川清代古厝柱础遭窃 致古宅部分坍塌(图)

惠安县辋川镇京山村的清代祖厝失窃,导致偏房出现坍塌。另外一边的偏房还有一个柱础没被偷走,上面...更多

2014-05-07 09:41:47
安溪一男子行为失常打人 家人将其锁在古厝达16年

安溪一男子行为失常打人 家人将其锁在古厝达16年

安溪湖头镇埔美村的陈洪发(化名)双脚被家人用铁链锁住,吃喝拉撒在屋里,关在古厝的一间房子里已达16年。更多

2014-04-24 09: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