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陷道德“软骨病” 物质丰富质朴再难寻

2014-04-08 11:30:40 来源: 半月谈

0浏览 评论0

丰富乡村道德内涵,让新乡村道德实践引领新乡村文明

乡村社会能否强基固本、凝魂聚气,新乡村道德建设的内在价值、核心指向是关键。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为当前的农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采访中,许多专家认为,农村道德重建,要依托中华传统文化,挖掘传统道德资源,还要按照现代社会治理规律与市场经济时代要求,引入经济手段、政策手段、法律手段等,以契约精神重建乡土道德。

对此,孙元明认为,新的乡村道德建设既不能同于乡绅宗族式的、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乡村道德,也不能完全同于城市道德,而是一种吸纳了传统乡村道德精髓,又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法治体系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孙元明判断新乡村道德体系,必须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二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三是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色彩。

“只有不断丰富乡村道德的内涵,才能让乡村道德自身具备主动适应社会的活力,与时俱进。”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林斌副教授强调,新时期的农村和农民正在快速融入现代文明,新乡村道德建设尤其要突出创新意识、个性化发展。

在如今的乡村,纠正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凝聚社会正能量,亟待新乡村道德建设实践引领。浙江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金长征说:“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践行,不应只是一个个口号,应具体到一个个实际行动、一项项举措,通过有效的载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形式,持之以恒开展活动,形成人人自觉参与的良好氛围。”

那些点亮道德之灯的村庄

乡村道德需要革新,这既不是简单化地对过去传统道德的复归,也不是对现在城市文明的复制,而应当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定位。如何采撷传统乡村道德精华,加以提升创新,使之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色彩?又如何将现代文明元素注入乡村道德建设,引领新乡村文明,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半月谈记者走进那些点亮道德之灯的村庄,追寻乡村中国的道德未来。

“逼”出来的“道德档案”

重庆云阳县南溪镇南阳村是一个典型的三峡库区贫困农业大村,该村2007年由三个村合并而成。合并之初,村民矛盾很多。不少村民经常越级上访,邻里间经常因为山林、田界闹矛盾、起争执,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拳脚相加。不孝敬老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互相推诿责任,致使老人不能老有所养;打牌赌博、封建迷信、大操大办在村里盛行。

如何真正规范村民言行,净化民风?南阳村农民想到了组建民风评议团,同时给村民建“道德档案”的办法。2008年12月,南阳村通过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了9人民风评议团,民风评议团负有评定村民道德星级、管理村民道德事务、真实记录村民道德及家庭、个人基本信息的责任。同时,南阳村还将爱国守法星、勤劳致富星、诚恳信用星、家庭和睦星等8颗星作为道德评定标准,形成了一份村民自己的“道德档案”。

“道德档案”实行专人动态管理,由当地群众进行民主评议,形成量化指标录入电脑并上网。年终,根据“道德档案”记录情况,由村委会和民风评议团提议,群众民主评出南阳村“十大道德公民”、“十大信用文明户”等道德模范称号,进行奖励,并将此上报给银行、公安、国土、社保等单位和部门,作为今后农民办理各种手续、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参考依据。

“村民一旦改正了缺点,相应的道德星就会给补上。”南阳村民风评议团团长曹伯春说。民风评议团是群众性组织,由村支两委提名,群众选举公认,成员主要是村里德高望重、说话有分量的人,或者群众中知名度较高的代表人物,所以村民都比较信服民风评议团的评判结果。

“民主村”理事会来当家

山西芮城县古魏镇西关村位于县城西郊。这个在当地先富起来的村庄,以民主管理村务为抓手,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道德文化制度。

从2009年起,西关村实行例会制度,每月25日定期举行党代表、村民代表扩大会,集中表决处理村委会及各个居民小组的所有大小集体事务。例如,红白理事会汇报本月理事情况,卫生负责人汇报卫生检查情况,老年协会汇报其本月工作等。记者在会议室看到,每个桌子上写着名字,人人对号入座,出勤情况一目了然。

同时,该村还实行“户代表制”和“票决制”。从2011年起,西关村坚持一户一个代表,远远超过《村委会民主管理办法》所规定的“15户一个代表”的规定,民主参与密度提高。

西关村的民主管理集中体现在组建协会管理民事上,由此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孝老、互助、节俭等道德文化制度。在西关村,6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老年协会的会员。70岁以上老人每5年过一次大寿,村集体给予生活补助500元,每5年追加150元,村组干部要上门送上鲜花、寿金等。

村里还评选“模范孝星”,孝星家庭的老人去世,老年协会有关人员第一时间赶到,送上花篮,并在葬礼上为孝星披红戴花。每月1日是老年人活动日,体检、养生讲座、会餐等,全村150多名老人悉数参加。

村民韩乃政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在村子里“身兼数职”——“模范孝星”、义务送报员、财务监督员等。去年借村里提倡各家修家谱的机会,他和堂兄弟们重整家风家训。

“寻根是人的天性,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韩乃政说,他的一个侄子家境困难过世后无钱发丧,这位侄子的同辈16个堂兄弟每人赞助500元,为其举行了一个体面的葬礼。

村里还组建了公益互助性的红白理事会,不仅规定了红白喜事的责任和程序,还规定出严格的“十不准”和“十做到”,提倡节俭、义务办事。从此,上梁、搬家、参军、上学、开业等不再大操大办,小孩满月、老人祝寿不再收礼金、办宴席。

“有了理事会定的规矩,人们不再盲目跟风、互相攀比,矛盾纷争减少了。”红白理事会负责人赵海辰告诉记者,现在红白喜事全村就一个模式,村民既节省了钱,又减少了“礼重情轻”的抱怨。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