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陷道德“软骨病” 物质丰富质朴再难寻

2014-04-08 11:30:40 来源: 半月谈

0浏览 评论0

“乐和”实践酝酿乡民幸福感

从2010年起,重庆巫溪县羊桥村在北京一家民间组织的帮助下设立“乐和家园”,正式引入“乐和”理念。村党支部书记卢祖真说,由全体村民推选代表,组建集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于一体的群众组织——乐和互助会,让乐活代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进行群众之间的生产互助和生活互助。这是羊桥村“乐和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同时,羊桥村还建立了由“村支两委主导、乐和互助会协同、专业社会组织助推、帮扶单位支持”等多方共治的联席会制度,定期讨论决定村里的重大事情,让群众真正成为村庄管理的主人。

村民吴小林在羊桥村的“乐和家园”建设中承担着一份特殊职责,那就是垃圾分类协会的会长。“在村务参与中,我找到一份归属感、成就感。”吴小林说,“乐和家园”建设以来,村民脑子里不再只是想着怎么挣钱,也关心村里的大事小情,大家在集体活动中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在村务参与中找到了一份成就感。

羊桥村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和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乐和大院”,定期组织群众开展讲习活动,通过编故事、演小品、说相声、打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是亲眼看见很难相信,在羊桥村,茶余饭后,许多农民都在诵读《论语》,不少人还能背诵整部《论语》。村民徐世均说,以前认为孝顺就是让老人吃好穿好,但读《论语》后明白了,孝顺不仅包括物质的内容,还包括让老人在精神上感到幸福。

羊桥村村民大多外出务工,60岁以上老人超过110人,他们大多与子女分居,住在破旧的老屋中,还有100多名留守儿童缺少照料和关爱。为此,村里发出倡议,号召在家的成年男女,每人认一个以上留守儿童为“干儿干女”,希望能用自己的母爱父爱,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感知和谐在“乡村道德讲堂”

在广西南部中越边境的崇左市大新县,“乡村道德讲堂”正孜孜不倦地传播着正能量。

自2012年4月在县城所在的桃城镇成立道德学院后,大新县的村屯道德讲堂陆续挂牌成立。目前,56所道德讲堂遍布全县城乡。城乡道德学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只要有时间、对讲课内容感兴趣,老老少少皆可前去听课。

学院开设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等内容的课程,引导群众积小善为大善,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这些道德讲堂不断深入农村田头开展活动,宣讲当地道德先进人物故事,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传递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过去有些居民不讲卫生,乱扔垃圾,爱说粗话。到道德讲堂听课后大家都对平时的言行进行了反思,现在居民比以前文明多了。”桃城镇桃源社区居民刘穆新说。

大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师小玲说:“我们会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决定讲课内容。面对农民朋友,我们会给他们讲家庭幸福之道,讲家庭成员如何定位、怎么做好老人、怎么做好父母、怎么做好儿女,还有如何跟妯娌、邻里相处等农民朋友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事情。这些农民能接受,而且非常受欢迎。”

桃城镇城乡道德学院院长农振文表示,通过道德讲堂做好公民道德建设,不在于规模大而在于群众欢迎,在于群众自觉参与。由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驻村指导员等组成的“平民教授”队伍,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讲家庭幸福及邻里相处之道,让群众在参与中认知、接受和感悟。(记者王学涛 李松 王政 张莺 蒋芳)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