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复兴之裴巷:裴仙杀蟒永留芳(图)

2014-07-14 10:10:07 来源: 东南早报

0浏览 评论0
查看原图
  • 裴巷102号,中西合璧的建筑,显示着主人家曾有人“下南洋”的经历。
  •     夜幕降临,裴巷一家老理发店还在忙碌着
  •   裴巷110号红色门楣上,赫然写着“彩华古地”
  •     裴巷27号,原来上帝宫所在的位置,如今成了颇具创意的“大拾堂”。
  •     去年台风天,梳妆楼完全坍塌,仅存一楼的一堵围墙。照片为倒塌前的样子。
  •     裴巷106号是一座至少百年历史的古厝,站在裴巷过道上,古厝外墙与裴巷102号吴氏洋楼的围墙连成一片。
  •     (黄晖 绘)

专家曾考察却阻止不了小楼消失

据介绍,早些年,九三学社“泉州旧城区遗址遗迹”课题组以及专家学者等,开展过一次对泉州古城历史遗迹的调查活动。当时,学者们曾考察这一古民居,老宅虽古旧,但砖墙及门扇的雕刻透露出旧日富丽堂皇的痕迹。

屋后有二层楼一栋,传为“小姐楼”。楼宇坐北朝南,木结构,上下各三间,小巧精致。现存门板均有诗片,黑底红漆方框内题写古诗词,小楼年久失修。

专家介绍,一般古时候的大户人家,才会为未出阁的女儿建造“小姐楼”,让女儿出阁之前住在里面。“小姐楼”是这座老宅昔日辉煌的见证。

古巷探幽郑良弼进士第

在裴巷内东侧鞋巷(万历府志作“皮鞋巷”)。郑良弼,宋朝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里人为其立“光华坊”于宅前。后其宅划入贡院,光华坊遂变成贡院胜迹。

江常黄门府

裴巷北侧。江常是惠安人,宋朝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郡人以其才德,寄予台辅之厚望,在其宅前立坊,称作“台望坊”。已废。

林宗臣邦伯第

在裴巷中段偏北。林宗臣,宋朝乾道八年(1172年)武举第一名。累官至钦州知州。泉州知州汪大猷为其立“魁武坊”。已废。

庄为玑宅

在裴巷北。旧为平屋,后翻建为大楼。庄为玑先生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考古学家。

裴 巷

102号

华侨洋楼

藏红砖古厝内

102号的吴氏洋楼,是裴巷里相当引人注目的宅子。从裴巷高大的古厝围墙边经过时,很少有人会发现它藏在围墙内的华丽——这座门楣上刻着“延陵衍派”的古厝,院子里其实立着一座规制颇大的两层洋楼。

绕到古厝的背面,洋楼高大的红砖围墙和西式的石刻窗户,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房主人的身份——中西合璧的建筑,通常意味着建造者有“下南洋”的经历。

果然,街坊们告诉记者,房子最早的主人在海外做生意,而它目前的主人,均已移居香港,只安排人守屋。记者采访当日,并未找到屋主人。

吴氏洋楼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建造的,1947年完工。主人吴先生是华侨,据说有多个儿子,抗战时期,寄钱回来建了这座楼。

洋楼后面,有吴家古厝。据了解,吴氏在裴巷也算得上是大户人家,泉州少林花拳的第三代传人郑连来曾在此租住练功。花拳为清雍正年间江南大侠甘凤池所创的少林派拳种。传到泉州后分为两系:一为五枚师太传给泉州少林寺俗家弟子方世玉,后来庄子琛尽得其要,再传魏明煌;二为清末武举人周苍玉及其弟周润玉,他们将花拳传给泉州少林寺的圆月和尚和林朝泰,林朝泰传给郑连来,郑连来传其子女郑昆渊、郑英秀。

洋楼西式的建筑风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色林木之中,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依然引人注目。

东南早报记者 张素萍 蔡紫旻 王栢峰 文/图

标签: 泉州西街 泉州古城复兴 裴巷

[责任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