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校长:“没进名校一辈子完蛋”说法太过了

2016-03-15 16:30:20 来源: 凤凰资讯

0浏览 评论0

凤凰网:估计不少家长认同您的观点,也想这样做,可是现实就是您最后说的,这不是家庭教育能解决的。

刘长铭:这是一个教育价值的问题。我刚才讲了,作为家长,你能不能把自己孩子的发展放在他一生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我总觉得我们眼光要放长远,其实上哪个学校都不一定是决定他一辈子的事情,真的,在家庭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孩子的情感和价值观,是最重要的。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什么样的人更感到生活幸福。他们提出一些假设,高收入的更感到幸福,最后调查结果就是收入高的人对生活幸福的感受更强烈。这样一个结果和前提假设高度吻合的一项研究,应该是一个很完美的研究了,但是报告一发表出来,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批评,认为研究完完全全搞错了,不是有钱的人更快乐更幸福,而是快乐的人更容易获得工作的成就从而获得高收入。于是哈佛大学重新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最后确认快乐型的那些人收入要比不快乐的人至少高30%以上。

快乐的性情来自于哪儿?首先来自家长,家长是一个快乐型的、积极向上的,这种性情必然影响孩子。从我工作的学校见到这样的家长太多了,孩子一脸阳光,一看家长也是这样;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是一肚子不满,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上,家长往往就是就那种性情灰色的人。

如果换做我,我不会花那么大的精力去买学区房,当然我也买不起,我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改善家庭教育上。

我说的改善家庭教育不是给孩子多报几个班,而是安排一些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活动,比如全家一起去远足去旅游,去户外生存,带着孩子去做一些公益活动。这些对孩子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刚才我说赞成早期教育,不赞成早期训练。我们今天所谓的早期教育,在我看来就是训练,逼着孩子去学小提琴、去画画。

北师大教授刘岩专门研究幼儿的,他就提到我们逼着对孩子进行训练,常常是从画画开始的,一幅画你照着画,这是最害最有害的,小孩画画是一种他的表达方式。有一本书叫《让天赋自由》,举了一个故事,老师让孩子画画,有一个孩子把纸给涂黑了,老师问你画什么呢?小孩说在画上帝,老师特别奇怪问上帝什么样,小孩非常从容地说过一会儿你就知道了。小孩他在想象,但是今天我们的教育里头,鼓励孩子这种想象太少了。

我们所谓的训练就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最后让孩子得到一个我们期望的答案,过早的对孩子进行标准答案式的训练是最最有害的,一些社会机构什么奥数从娃娃抓起,这都是最有害的。

凤凰网:这种现象不是家长的问题,很多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发卷子。

刘长铭:这样的学校起了一个很坏的导向,这不符合规律,另外还有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助推,背后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所以说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教育终极的价值是指向生活

凤凰网:我来的路上还跟司机聊,他说给孩子报英语补习班,一个暑假就花了五万多。对于各种补习班,不少家长提到这么一种现象,老师上课不好好教,明说课后报我的班补习。这是很多家长无奈的地方,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刘长铭:有这种情况。我为什么说我们的教育不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整个环节都出问题。应该认真反思我们国家的教育价值追求和教育价值观的问题。

凤凰网:北京四中遇到您这样的可能就很幸运,问题是其他学校未必做到这样。

刘长铭:是,所以我们想办法去影响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学校。

教育最终极的价值是指向生活,我们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改善生活,我们的教育也是为了改善生活,不是为了考试。

为了我们的孩子未来能够有高质量的生活、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绝不仅仅就是数学,绝不仅仅就是考大学。

凤凰网:就您北京四中来说,您有高考的压力吗?

刘长铭:当然有了,我们的竞争压力很大。即使是大,四中有我们的价值体系,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公平教育、职业教育等等。

同时我们组织很多活动,比如让我们的学生到农村支教,我们学生每年到农村去做支教,这些都不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

凤凰网:在高考竞争压力和自己的教育价值之间是怎么平衡的?跟人大附比有压力吗?

刘长铭:排名真的不重要。你看四中什么时候在外头说过高考?没有说过。别因为分数比人家高一点低一点就舍掉了学生应该得到的一些发展和锻炼,即使高考不要了,我们这些也要坚持,差不到哪儿去。

真是对人一辈子负责的话,应该研究哪些对他们未来的生活、未来的发展更重要,这个问题我们如果不想明白,别谈什么素质教育,也不要谈什么以人为本、为学生负责,都是假的。

[责任编辑:陈健]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