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校长:“没进名校一辈子完蛋”说法太过了
2016-03-15 16:30:20 来源: 凤凰资讯
0浏览 评论0条
出国留学使家长多了一种选择
凤凰网:在一些大城市,出国留学低龄化也是越来越流行,初中就送出国读书。您怎么看这种现象?觉得孩子多大年龄出国读书比较合适?
刘长铭:首先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家长有钱了,出国留学才成为可能,这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第二,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以后,家长对教育有了更多的选择,考虑到孩子未来的发展,让孩子有机会开阔一下眼界,体验一下国外的生活或教育,这个愿望要求也是合理的。当然也不排除有这种情况,就是对我们的教育是不满意的,我接触的一些人,对我们的教育批评还是蛮多的,都意识到了我们的教育出了很多问题。有条件的一些家庭,可能更欣赏西方那种教育,能够尊重孩子的兴趣,使其发展更加多样化,这也是一个选择。
至于多大年龄出去,我觉得这个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四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直接出去上学,绝大部分他们选择的路还是对的。但是家长也不要盲目看人家孩子出国了,我的孩子也要出国,这个大可不必。
我们国家每年毕业七八百万学生,出去几万人根本不算什么,而且将来他们如果回国会成为我们建设的一个宝贵资源。
凤凰网:什么样的学生能进北京四中?过去给大家印象,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都是很难进的学校?没有特殊关系很难进,是不是这样?
刘长铭:没有。现在在公平方面有很多行政措施推出来,比原来好多了。现在按照政策,小学升初中,就是按划片;初中升高中,主要就是考试了。
凤凰网:根据您的观察,这些年学生的心理状况怎么样?
刘长铭:的确现在孩子的压力大,出现心理问题的有增长趋势,也可能是过去我们拿它不当问题,现在关注度高了,但的确现在的孩子压力还是蛮大的。
凤凰网:我前面去日本小学参观,与他们的小学生交流,印象特别深的是两个小孩说他们未来想做什么,其中一个就说我以后想养牛,还有一个说想开一个面包房。在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是不成器的。
刘长铭:是,这不大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的。当然,家长对孩子都有比较高的期望,但孩子以后慢慢走的路就多种多样了。
我们有一个学生,非常棒,毕业之后上的清华,他学的IT的,他爱人是四中的同学,律师,俩人年薪150万左右。但这个男孩子后来辞职下海了,做煎饼去,他说要打造让一亿人放心的煎饼,很有情怀,现在的收入每年有几十万了。我曾经跟学生讨论过,他们都很认可,他是学IT的,没有做IT,但是他对社会的贡献更多了,创造了新的财富,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我相信他上学的时候家长一定希望他将来能成一个IT精英,他的前期目标都实现了,上清华,读了研究生,有很好的工作了,但是他要走自己生活的道路,而不管别人怎么说、社会怎么评价。清华的高材生怎么去摊煎饼,不用顾及人家怎么说,北大的毕业生怎么就不能够卖猪肉呢?我们的价值观出问题了。
[责任编辑:陈健]
相关阅读
- (2014-04-03)京津冀一体化保定“副中心”遭否 房价仍狂飙
- (2014-04-03)河南邓州原市委秘书长养情妇牵出受贿案 被判12年
- (2014-04-03)广东惠州村干部拎12万赃款“自首”5月未果
- (2014-04-04)中央巡视组两轮巡视后82人落马 含9名省部级高官
- (2014-04-04)李克强收到江西果农脐橙 托人转交100元脐橙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