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先生病逝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尚有6人健在
2016-05-30 18:57:17 来源: 观察者网
0浏览 评论0条
2016年5月27日12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根据公开统计,陈能宽去世,目前获得这一殊荣健在的老前辈只有6人,分别是于敏、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周光召、程开甲。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这些国之栋梁,需要我们这些后辈铭记!
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生于1926年08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学家。天津市宁河县(原河北省宁河县)人,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转入理学院学习理论物理。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做出了显著成绩。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中物院前身),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于敏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氢弹研制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开创性地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发挥了理论研究设计的开拓者、领军人的关键作用,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对我国核武器发展做出了显著成就。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三项。1984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5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1994年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国杰出科学家”奖。
[责任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