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访华将谈市场经济地位 盼年内找到方案

2016-06-09 16:47:31 来源: 澎湃新闻

0浏览 评论0

习近平与默克尔(资料图)

澎湃新闻:据悉,默克尔将会在年内第10次访华参加G20峰会,德国对G20峰会有何期待?

柯慕贤:是的,G20峰会也是默克尔总理此访将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默克尔总理将在年内二度访华,于今年9月出席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德国是2017年的G20轮值主席国,德方希望中国能成功当好G20轮值主席国,这样一来,德国可以接好中国的“接力棒”,继续努力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德国作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和德国都是各自所在地区范围内最稳定的经济体,因此两国需要承担特殊责任,以保障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避免经济崩溃。中德双方一致认为,在国际经济处于转换期、经济增长疲弱且下行压力仍大的背景下,一味依赖举债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不可取,寻求创新的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此次,G20杭州峰会的主题是 “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将会重点讨论“创新”议题,德方对此表示欢迎。

“德国政府不会政治干预中企收购”

澎湃新闻:去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中德双方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上达成共识。就德国“工业4.0”而言,工业基础、技术储备已很完善;但相较于德国,中国的工业基础更为薄弱, “工业4.0”如何能有效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

柯慕贤:总体来说,从数量上看,德国相较于中国有更多科学技术水平领先的公司,但中国也有若干已达到“工业3.0”(装备制造自动化)的公司。不过,因为中德都有实现“工业4.0”的共同目标,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可能要走的路更远。当然,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业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几十年后才能完全实现。这就要求中德双方都要勇于创新。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字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非常成功。但我们也看到,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放缓。未来,中国该如何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我想唯一的出路是加强经济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益、引进高新技术等等。我们希望能看到中国有更多类似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类的“创新型公司”。

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拥有独立、开放、自主的思维。其次就是,敢于承担风险和具有企业家精神。当然,孕育这些公司的土壤应是一个更为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在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方面,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来已经有了一些进展,我们希望中国能够进一步开放市场。

2013年11月7日,中集集团成功收购可定制化消防车生产商德国Ziegler集团

澎湃新闻:德国也有一些忧虑,担心若与中国进行“工业4.0”方面的合作,可能会使中国更快赶超德国,您如何看待?此外,德国中国商会6月3日发表声明说,对德国政府政治干预中国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集团一事表示担忧,您对此作何回应?

柯慕贤:尽管从表面上看,中国在技术水平上确实在追赶德国,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德双边投资贸易额也同时在增长。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做的更好,这也会给德国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当然,在某些领域,中国公司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比如电信基础设施领域的华为公司在德国的经营就很成功。

不可否认的是,在德国国内,也有关于是否允许中国投资德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激烈讨论,近期的热点是中国美的集团收购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德国库卡集团。一直以来,德国政府、企业以及工会都非常欢迎中国的投资,德国也会一如既往地保持经济市场开放的状态。如果你问我,这种情况会不会变?我的答案是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德国不会拒绝来自中国投资者的投资。在德国,外国投资者收购德国企业不需要相关审批程序,德国政府禁止外国投资也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那么,为什么德国国内还要对此进行激烈讨论?我觉得,其原因之一是源于这样一个情况——中国企业可以全资收购德国企业, 而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许多行业只被允许通过合资模式投资。我们希望德国企业在中国获得同等的竞争和投资条件,并呼吁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

德国库卡工业机器人(资料图)

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有三种可能

澎湃新闻:今年5月,欧洲议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决议,呼吁欧盟不要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默克尔访华前夕,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表态反对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目前,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倾向强硬,英国、荷兰、比利时则支持中国,因此,德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对此,德国持何种立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阻力源自何处?

柯慕贤:去年10月,默克尔总理在访华期间表示原则上理解中国的主张。在德国做出明确立场表态前,需要欧盟委员会的建议,但目前欧盟委员会尚未给出这一建议。

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非单单是欧盟成员国的事情,其程序非常复杂。首先欧委会需要提出建议,欧盟成员国需以三分之二的特定多数同意通过,之后还需要欧洲议会批准通过。

那么,关于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一事,有哪些可能性呢?第一种可能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地赋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现在来看,欧盟各成员国对此有诸多分歧,这一方案不太可能实现。

第二种可能是维持现状不变,但这存在带来贸易战的风险,对中欧双方来说也并不是合理的方案。

第三种可能是相向而行,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也并非易事,中欧应尽快就此展开谈判。默克尔总理此次访华期间也会为促进第三个方案的达成而努力。我们希望,最晚在今年年底前,找到中国能接受、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议会也都能接受的方案。

澎湃新闻:今年6月,英国将举行“脱欧公投”,德国作为欧盟重要的成员国,对此的立场是什么?您认为,英国脱欧会否影响欧洲的投资吸引力?进而影响中国对欧洲的投资?

柯慕贤:目前,英国是否会“脱欧”尚未可知,但德方的立场很明确:希望英国留在欧盟。

假设英国脱欧,那可能会减慢其经济增长, 对其他欧盟成员国和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会是巨大的。当然,首当其冲的是英国自己。

英国脱欧后,如果想继续像现在这样参与欧盟内部的市场,5000多万人口的英国将需要重新与拥有4.5亿人口的欧盟进行漫长而艰难的谈判。脱欧的英国作为投资地来说,对于中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可能也会有所削减。

[责任编辑:陈健]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