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胡萝卜产业:“三头在外” 如何一往无前?(图)

2017-05-02 10:32:13 来源: 福建日报

0浏览 评论0

晋江市东石镇立林农场的加工生产线,是当地难得一见的胡萝卜加工地。王敏霞 摄

福建日报5月2日讯(记者 王敏霞 通讯员 姚煜娟 林锦鑫)“今天,山东的胡萝卜上市了。”近日,晋江胡萝卜种植大户黄清仪收到山东同行发来的信息。

此时,他新建的1万多立方米的冻库里几乎装满采收处理过的胡萝卜。从3月进入采收季至今,他辛苦种植近半年的1000多亩农场还有100多亩没有采收。采收的胡萝卜很多也没能走进市场,而是直接进入冷库。

和往年不同的是,从2月开始就有各地的采购商到田间“论亩收购”的情形已然不再。黄清仪说:“只有零星的几个客商,到地头转转就走了,形势比想象的还严峻。”其实,黄清仪今年春节过后就有了“将面临滞销”的初步判断。

本来早于山东、安徽等北方产地上市,近年来一直以打“季节差”销往北方市场的晋江胡萝卜,销售情况因暖和的天气而冰若寒霜。现如今,北方的胡萝卜将相继入市,晋江胡萝卜面临滞销,这是当地菜农最不愿面对的残酷现实。

外来的产业

以民营经济闻名的晋江,制造业一直是其支柱产业。相对于2个超千亿、5个超百亿制造业集群,晋江农业的体量显得微乎其微。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晋江是我省最大的胡萝卜种植基地,也是我国冬种胡萝卜面积最大的县区之一。去年,种植面积近6万亩,虽然年产值只有6亿元,却占到晋江种植产业的70%。

其实,在晋江,胡萝卜产业是一个外来的产业,本世纪初才被较大面积的引种栽培。

黄清仪是晋江最早一批开始种植胡萝卜的人之一。2001年,从事运输的他到厦门同安跑业务,发现当地很多人种胡萝卜,用的是日本进口的种子,成品大多出口。想到自家所在的东石镇和同安的土壤条件差不多,他就想办法买了些种子回去试种。刚开始,他和四五个伙伴承包了50亩地,发现出口效益不错,就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到2015年,他的立林开发场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000多亩。而在整个东石镇,就有92个农场的种植规模超100亩。

“2002年,晋江农业占当地经济总量还不到4%。由于当地百姓大多开工厂或外出打工,当时土地抛荒情况比较普遍。”晋江市农业局的一名退休干部告诉记者。当日本的胡萝卜品种“坂田七寸”被引种到晋江以后,人们发现,晋江东石、内坑、金井等沿海乡镇的沙质土壤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是种植胡萝 卜的天然优势。此外,胡萝卜易于打理,适合规模化种植,关键是“坂田七寸”的品质好,产量高,亩产可达5吨以上,产值超万元。此后的十多年间,晋江承接厦门同安、翔安两地的产业转移,胡萝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能开垦的地都种了,现在几乎已无地可用了。”这名退休干部说。

来自晋江市蔬果协会的数据显示,晋江目前有12个镇街、405户场户种植胡萝卜,从业人员超万人,年产量30万吨。就面积和产量而言,已超过同安、翔安这两个传统优势种植区。

晋江胡萝卜产业的壮大虽是农民自发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省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惠农政策也起到很大推动作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户在种植胡萝卜过程中,可享受到规模种植补贴、设施农业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政策红利,加起来甚至可占到基础投入成本的一半以上。

不仅在晋江,放眼全国,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推进以及设施农业的普及,山东、内蒙古、河北等地的胡萝卜种植面积也在迅速扩张。不容回避的是,随着大棚种植的普遍应用,南北的季节差越来越不明显,上市重叠期越来越长。当市场趋于饱和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时候,要么价跌伤农,要么滞销愁农,每个产区都难以独善其身。

[责任编辑:林春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