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寒保暖不止要多穿衣 专家为大家讲解正确御寒方法

2021-12-10 16:34:57 来源: 泉州晚报

0浏览 评论0

刘德桓建议,阳虚体质的人,平时可以吃些性质温热、具有温暖脾阳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猪肚、红枣、蜂蜜、桂圆、糯米等,或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强身健体的中药,如人参、鹿茸、蜂王浆等,可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

中医认为,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补精血、益虚劳、温中健脾、补肾养肝等功效,因其性温,尤其适合冬季进补。在此推荐一个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的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具体做法:用当归20克、生姜15克、羊肉250克切成小块,一起放入砂锅,加水1000毫升,旺火烧沸后去浮沫,加料酒炖至羊肉熟透后,以调料适当调味食用。

据记载,此食疗方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功效,特别适合冬日早晚食用。羊肉有腥膻之气,当归、生姜主含挥发油成分,其特殊的辛辣味道和羊肉融合,可使汤味更加鲜美。适当配伍黄芪、枸杞、大枣等,可增加补气养血、滋肾健脾的效果。但需注意,羊肉温热,助火伤阴,实热证及阴虚火旺者慎服。

艾草泡脚 按摩脚底

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

艾草泡脚可改善手脚冰凉以及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经常咳白痰的情况。具体做法:取新鲜艾草一小把煮水后泡脚,或截取一根艾条的1/4,撕碎后放入泡脚桶里,用烧开的水冲泡一会儿,等艾叶泡开后,再放置为温水泡脚,直到全身微微出汗。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持续10—20分钟即可。泡脚的最佳水温在38℃—43℃之间,但因每个人的皮温和耐热的程度不一,因此泡脚以微微出汗或无汗但感觉全身温暖为宜。”洪如龙解释,如果泡脚水温过高,容易导致脚部皮肤干燥,甚至干裂,引起疼痛和感染。最好晚饭后1个小时再泡脚,水量以没过脚踝部为好。泡完脚用毛巾或纸巾擦干后,最好穿上棉袜保温,也可穿着棉袜睡觉。

洪如龙提醒,泡脚时人体血液循环和心率加快,如果泡脚时间过长,易增加心脏负担,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应格外注意。如果有胸闷、头晕的感觉,应暂时停止泡脚,马上躺在床上休息。糖尿病、静脉曲张等疾病患者不要泡脚,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另外,可以通过按摩相关穴位,达到增强机体抗寒能力的目的。

按摩涌泉穴: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脚心,然后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脚心,搓到有热感为止,每天早晚搓揉100下,接着搓揉各脚趾100余下。

按揉气冲穴:此穴位在大腿根里侧,下边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先按揉气冲穴,后按揉动脉,一松一按,交替进行,一直按揉到腿脚有热气下流的感觉为止。

按揉拍打肾俞穴:穴位在两边腰眼,稍用力各拍打100余下。

选对时间 适度运动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度运动可以提升体内的阳气,有效抵御寒冷。运动要量力而行,使全身气血通畅,以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如果大汗淋漓,汗多耗气,则容易受凉。若运动时伴有胸闷、气短、咳嗽、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停止运动,避免症状加重。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感冒加重病情。

“冬季要避免过早起床锻炼。”洪如龙解释,冬季清早天气寒冷、气温低,过早起床锻炼容易受寒,锻炼时出汗遇冷,若不能及时添加衣服,很容易感冒或诱发其他疾病。此外,早晨人们的血压及心率往往呈现逐渐升高加快的过程,一个晚上没喝水,血液的黏稠度也高,早上身体的各种耐受阈值都很低,加上天气湿冷,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升高。因此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而言,上午日出后、下午、傍晚才是较好的运动时间。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体育活动,如慢跑、保健操、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强度适宜的有氧运动。

■本期医学指导

刘德桓 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泉州市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主委、全国第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年,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病、头痛、眩晕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内科疑难重症。

洪如龙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崇尚“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治病求于自然”理念,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贫血、虚劳、结肠炎、郁症、失眠等慢性疾病和调理脏腑功能。(□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CFP/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