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上著名“海岸长桥” 长15公里今仅存7块石碑

2015-12-07 08:51:50 来源: 今日泉州网

0浏览 评论0

海岸长桥仅存七块石碑 史上长桥今无踪迹

旧时石狮通往泉州的交通要道——海岸长桥,因年久失修或历史变迁被荒废,已杳无踪迹。海岸长桥旧址上,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农田和林立的工厂。

驱车在石狮市宝盖镇雪上村、水头村、晋江市新塘街道杏坂村之间辗转寻找多时,终究无法找到海岸长桥的踪迹。一座泉州史上赫赫有名的海岸长桥,在其旧址竟然无法探寻其片瓦块石。“不要找了,海岸长桥或许就在你脚下,”雪上村一位老人说,“海岸长桥早就没了。”

最终,记者在石狮宝盖镇雪上村与晋江新塘街道办事处杏坂村交界处,看到了一间寺庙,寺内的负责人林辉生告诉记者,寺庙前的这块土地就是海岸长桥的原址,可惜现已难觅遗迹,曾经的辉煌都已湮没于经济时代中。“庆幸的是,7块记载长桥历史的石碑保留了下来,虽然已被破坏了。”

林辉生,生于石狮蚶江镇蚶江村,是个热爱文物且虔诚的人。眼看着长桥遗迹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中,担心仅存的石碑也遭遇同样境遇,许多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1年,村民自发地筹集50多万元资金,在原海岸长桥旁的海岸亭旧址上,修建了一座寺庙,叫“海岸庵”,里面供奉着佛祖。而林辉生则把自己的家当也搬进寺庙来,生活于寺庙内,做起了海岸长桥遗迹的“守护人”。

曾是泉郡商旅运输大道

回忆史书上记载的内容,林辉生说,海岸长桥建于宋代,后来因这座桥最初建设时较简陋,到了明代,长桥风吹日晒,用久了,部分石桥也出现断裂,该桥进行了一番整修。从那以后,重修后的海岸长桥继续作为泉郡商旅运输大道,一直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来,泉安公路、青阳至石狮公路的开通使用,这座桥的作用便减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至今只剩下7块石碑。”林辉生指着庵前一堆不起眼的“石块”,遗憾地说。

“早前,这7块石碑散落于其他地方,我到处找才买回来的。”他说,经过长时间的寻找,才在石狮和晋江的某些地方找齐了,有的石碑已被人拿去盖房子,费了好大劲才买回来的。“7块石碑,石碑上刻的字清楚地记载了这座桥的历史和翻修情况,很宝贵的。”

记者看到,7块石碑大部分裸露在外面,有的深埋土中,有的碑文被严重破坏,有的已风化得连字都无法辨认了。说到这,林辉生心疼地用手拂去碑文表面的灰尘,嘴里喃喃自语,“一定得想办法保护好这些。”

他说,听先辈们讲,这些石碑陈列在当时的海岸亭里,后来海岸亭的主殿坍塌,石碑就被搁置在了墙的两边。“当时记载海岸长桥重修的石碑共10多块,可随着历史变迁,现在只保留住宋代1块,明代1块,民国1块,清代4块。”

恰巧,几个香客来寺庙祭拜,看到寺庙前半掩埋的石碑,林女士很惊讶地问,“为什么要把石碑埋在地里,这么浪费?”在她看来,这么重要的石碑得收起来,不能放在外面,万一被偷走了,损失惨重,毕竟这是古人遗留下来的。

8年来,林辉生一直守护着已湮没的海岸长桥遗迹,可他也有个遗憾:不能好好保护石碑。他说,寺庙投了50多万元,现在建设得差不多了,接下来他想修建个小亭,把7块石碑重新“立”起来,让这些石碑“有家可归”。“资金不是问题,因为香客来时,会随心愿留些香火钱,关键是我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

长桥不只是“桥”

据《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海岸长桥》记载,“海岸长桥,在二十六都。 ”

海岸长桥虽称为桥,实际是一条从今石狮通往泉州城南的海滨通道。它在晋江海滨,始于石狮市龟湖,至晋江陈埭,曲折三十余里。在今石狮宝盖镇雪上村与晋江新塘街道办事处杏坂村交界处,有古海岸亭旧址,海岸长桥就从这里出石狮通往泉州。

海岸长桥集堤、路、桥、亭为一体,路堤的横架多段石桥,“驾石以便行者,计七百七十余间(孔)”,全长1000余丈,故称海岸长桥。因交通改道,泉州要发展公路运输,海岸长桥等一些旧商道同古石桥失去原有的重要性,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桥梁专家普遍认为,宋代时期,海岸长桥沿海而建,它跟泉州古代各类桥梁的建设一样,与本地区经济,特别是海外商业贸易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时,泉州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贸易大港,贸易的繁荣给泉州带来巨量的财富。不仅政府财税充盈,商人私家财富也与日俱增,这些积累下来的财富,为南宋时期大批桥梁的建造提供了经济保证,其中大部分是由民间募捐兴建的。

另一方面,从唐代至宋元,泉州作为发展中的港口城市,必须不断改善周围的陆路交通环境,使商旅货物得以畅通,以扩大腹地,联络四方。两宋时期泉州大批石桥的建成,充分体现了这种需要。(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卢侨生]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