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上著名“海岸长桥” 长15公里今仅存7块石碑

2015-12-07 08:51:50 来源: 今日泉州网

0浏览 评论0

七星桥石狮宋代贸易的见证

石狮蚶江有座七星桥,它不仅是石狮宋代贸易的见证,还是侨乡发展史的缩影,它凝聚着历史的回音,传唱流传了千年的故事。

古桥见证宋代经济发展

七星桥位于蚶江镇,全程二十华里,自蚶江隘口始,经莲埭、埭尾、亭下、塘头、浦内、雪上等村。据《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的记载:北宋元符间(1098年—1100年)僧怀应砌石为路,自北而南,凡二十里,中有桥三:曰前埭、曰高港、曰林湾,桥上筑石亭,统称“蚶江桥”。此桥连接南宋绍兴间(1133年—1162年)僧仁惠修筑之“玉澜桥”,及南宋乾道间(1165年—1173年)修筑“海岸长桥”连成蚶江直达郡城泉州之商旅运输大道,此桥不仅因为蚶江而命名,也是当时蚶江作为泉州外港重要设施之一。“其实在史料记载上的并不是七星桥,因其整体形状弯曲似北斗七星,所以人们就将其称为七星桥,俗称曲桥。此桥后来由我们林氏的五世祖林玉于明朝时重建。”石狮市闽南文化习俗交流协会秘书长林文希介绍道。

七星桥作为蚶江连接泉州的重要商道对于当时的陆上交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当时“头东”(今蚶江、祥芝、锦尚)一带的村民都是经过这座桥到海岸长桥然后去泉州交易的,而七星桥的外面就是大海,因此也有一部分村民途经七星桥从水路至泉州。可以说七星桥见证了石狮当时沿海地区经贸的繁荣。

七星桥的传奇故事

走过800多年的风风雨雨,围绕七星桥衍生出许多民间故事。

有一个故事与七星桥的源起有关,林氏的五世祖林玉是一名渔民,从前家里很穷,过年的时候没钱买年货,只好自己做一些蒸粿用来祭祀。白天要出海捕鱼,林玉只好在半夜等孩子们睡着后,才开始做蒸粿。当时正好有一艘商船遇上海盗,被追杀至林玉所在的莲西村的港口,迫不得已将船停至港口。商船上的人上岸后,为寻食物来到林玉家,林玉听闻了一行人的遭遇后,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所做的蒸粿都给了他们。行船人为了表示对林玉的感谢,决定将船上的财物都送给林玉,并告诉他白银的“藏身之处”。

林玉听后,当即来到港口边,很快地他便在船舱发现了行船人所说的财物。但为了掩人耳目,林玉便将船上的白银连夜搬到岸上他平时出海归来换洗衣物的小木屋里。第二天,港口的陌生商船被村民发现,但里面并无什么值钱的东西,于是大家将商船拆分换钱,只有林玉默不作声。此后,林玉趁着每次出海归来到小木屋换洗衣物时,将白银装在腰上的小鱼篓带回家。

林玉获赠了这么多的白银后并没有声张,但是他的心里却一直惦记着修建七星桥的事情。于是在每次赶集结束后,他都会到街上的杉木店里看木材。店铺老板看林玉一身渔民的打扮,并不认为他买得起,于是对林玉说,如果林玉有钱,他愿意将店铺里的杉木半折卖给林玉。后来林玉将整个杉木店买了下来,并请人修建七星桥,除此之外,林玉还建立了林氏祠堂。林文希告诉记者,“据族谱记载,蚶江林氏是发展到第五世才由林玉创建林氏宗祠,不仅如此,林玉修建七星桥的事迹在族谱上也都有记录。”

保护古桥刻不容缓

一段古桥见证一段历史,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七星桥的现状已不容乐观。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如今的七星桥已经仅剩4块长约一米的石板,由于围海造田,当初的海也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一条小溪。另外,据介绍,在这座石桥的附近曾经竖立着一块石碑,据说与七星桥有关联,现在也不知去向了。

长桥已去,只留下残存的4块石板,不禁令人感叹沧海桑田。蚶江文化站的负责人林文裕呼吁,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下这四块石板证明着七星桥,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将其进行修复并加以保护。

(石狮日报)

[责任编辑:卢侨生]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