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叶: 从未间断的“海丝”情缘

2015-11-11 11:36:40 来源: 泉州企业家杂志

0浏览 评论0

据厦门口岸史料记载:在清咸丰八年至同治三年间(1858-1864年),英国每年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达1800-3000吨,由于当时闽北、闽东的茶叶都从福州出口,故一般认为,厦门输出的茶叶主要是产自安溪。清光绪三年(1877年)英国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最高达4500吨,其中安溪乌龙茶又约占40-60%。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元年(1874-1875年),美国从厦门口岸输入乌龙茶3.47吨。茶史称19世纪为乌龙茶风靡欧美时期。

此外,据载英商胡夏米在鸦片战争前曾对福建可资贸易的货物进行调查,并采购了两种安溪茶,他说:“安溪茶,广州经常售价是十八两或二十两”,“合丰牌,一大箱安溪茶,广州市价约十六两。”由此可见,安溪茶已在广州市场上出售。另据英商的记载,1838-1939年,英国商人在广州采购的安溪茶为10.6万磅,约合9万多市斤。

清初安溪茶农就远涉南洋开拓新的茶叶市场。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西坪尧阳茶商王冬就到越南开设冬记茶行,并在越南12个省开设分店,配制“冬记”大红铁观音,驰名印度支那半岛。咸丰年间(1851-1862年),新康里罗岩乡(今虎邱镇罗岩村)林宏德制造金泰茶,在新加坡交荣泰号经销,后由其子林诗国、林书国经营。光绪年间(1875-1908年),西坪尧阳茶农王量、王称兄弟6人从台湾返运茶叶往印尼,在雅加达、泗水、井里汶等地开设珍春茶行。还有,茶商王定安与张占魁合办“建成号”茶厂,经营乌龙茶,在台湾盛极一时。

随着在东南亚定居的闽南人日益增多,茶叶这种日常消暑解渴的饮料在东南亚也逐渐流行。在这种大背景下,就有部分闽南茶商开始在南洋一带经营乌龙茶生意。安溪人在东南亚开办茶行,他们不仅积极经营安溪的乌龙茶铁观音,而且大力倡导铁观音茶文化,使品安溪乌龙茶的人在华侨中不断扩大,铁观音逐渐成为“侨销茶”。

20世纪30年代,安溪人在东南亚开设的茶号有100余家,其中著名的有新加坡的“林金泰”“源崇美”“高铭发”“林和泰”,马来西亚的“三阳”茶行、“梅记”茶行、“兴记”茶行,印度尼西亚的“王梅记”茶行等。1928年9月,新加坡茶商公会成立,安溪虎邱镇罗岩村人林庆年长期担任会长。“义和发”茶行的白锡碧长期担任暹罗国(今泰国)茶商公会理事长。安溪铁观音被海外茶人们视为奇货,往往用作“镇店之宝”。

这一时期,安溪茶叶每年销往新加坡800余吨、马来西亚200余吨、暹罗国160余吨、菲律宾100余吨。安溪山重水复,旧时多以牛车运茶。

新中国成立后,安溪铁观音的对外贸易活动在接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复兴海外市场。根据中茶公司有关史料记载,改革开放以来,“本山”“毛蟹”成为闽南乌龙茶出口到东南亚的大宗。而铁观音作为高端乌龙茶的代表,则以出口至日本居多。

作为国外铁观音最大的消费区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多次刮起“乌龙茶热”,铁观音几乎成为乌龙茶的代名词,备受推崇。时至今日,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安溪铁观音名扬四海,香飘五洲,众多安溪茶企组成集团军出海,开拓国际市场,则被视为铁观音茶文化借助繁荣的茶叶贸易,对世界的又一次“文化输出”。安溪铁观音的出口产品结构正在从散装茶向高档茶、包装茶、品牌茶转变,出口国从亚洲向欧洲、非洲等地拓展,明星产品也正走向诸多国家的高端人群,铁观音乌龙茶正持之以恒进军国际高端市场,再现繁荣的海外贸易景象。

 

[责任编辑:陈玉玲]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