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保育钧:拍板刊发“小平,您好!”照片(图)
2016-05-31 14:20:23 来源: 三角洲杂志
0浏览 评论0条
【写在前面】
澎湃新闻获悉,知名报人、前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因患肺癌于5月31日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74岁。
保育钧,1942年5月生,江苏南通人,蒙古族。5月31日上午,南通网发布了《三角洲》杂志一篇旧文,以此纪念。《三角洲》杂志系由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通日报社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期刊。
以下为全文:
保育钧
2012年3月6日下午,我们来到港闸区秦灶新村35幢东头的二楼公寓,登门采访了从南通走出的一位资深“老记”保育钧。3月5日晚,保育钧从北京乘火车护送年逾九旬的母亲返通,虽然在一个通宵的旅途中,保育钧没有很好地休息,上午安顿完母亲,又会见亲友,身体很疲劳,但仍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艰苦的中学生活 锻造了坚强的毅力】
1955年夏,13岁的保育钧带着乡下孩子洗不脱的泥土气息,考进了离家10里多路的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三年后,第一初中设立高中部,并更名为南通市第三中学。就这样,保育钧和其他几位同学因成绩优异,被“保送”留校继续读高中,成为市三中的首届高中毕业生。保育钧说,无论是一初中时期,还是市三中时期,办学的条件都无法与当时的通中、市一中相比,但艰苦有艰苦的好处,那就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可以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生活乐趣,锻造别人锻造不出的坚强毅力。
保育钧是寄宿生,先后四易住处。先住望江楼旁的民居,几十个学生挤在打通了的平房里,床分上下铺,蚊帐一挂就像躲在蚕茧里的小蚕蛹。一年后,又搬进菩提庵,每天伴着如来佛和18罗汉睡觉。再后来,又搬进延寿庵,那庵内竟停放着一副棺材,一到夜幕垂空,人人胆战心惊。直到1960年快升高三了,校方才照顾首届毕业生搬进校内办公兼住宿的一幢二层楼房里。
保育钧回忆说,他在市三中念书最难忘的是1960年和1961年。那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农村闹饥荒,有许多农民因吃不饱得了浮肿病,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城里的情况虽然好一点,但口粮供应标准相对减少,严格按照定量供给,加上副食很少,人人都有吃不饱的感觉。而他们这班高中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饿不起啊!市三中的校领导和老师们宁可自己少吃,也不减高中毕业班的口粮供应,还组织学生到农村、菜场拣白菜帮子做代食品“小球藻”,掺和到面粉里吃。
尤其令保育钧感动的是,学校为了保证近百名高三毕业生有充沛的精力迎高考,坚持教学与生活两手抓。一方面邀请通中、市一中的资深教师来校作辅导,另一方面让食堂师傅在既有粮食定量之外,增加炒菜,给同学们补充营养。一边是高考生端着热饭菜狼吞虎咽,一边是教职员工只能半饥半饱。保育钧说:教师就如同父母那样,宁可从嘴里省下来也要让孩子吃饱!
保育钧说,那时候,每年夏季,学生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下乡“双抢”(抢收抢种),冬季则植树造林修水利,还到大生八厂(通棉二厂)、韬奋印刷厂做工。这一切都是无任何报酬的义务劳动,尽管如此,同学们都干得很出色。什么原因呢?缘于那时的精神鼓励很有吸引力!
当时的学校里有黑板报、墙报,每个班也都有班报。学校墙报由学生会、团总支负责,班报则由各班级自编自出。那时学生中有什么好人好事,都能通过诗歌、散文、快板等在墙报这个“平台”报道出来,互相激励、互相学习,营造了一种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的竞赛氛围。保育钧就在编辑班报的过程中,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后,他省吃俭用,攒钱订报,认真阅报。高考前,他最终决定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立志做一名为民鼓与呼的好记者。
【“文革”中简报失实事件的教训 令他时刻警醒】
保育钧告诉我们,他参加工作实际上是从接待进京的“红卫兵”开始的。1966年“文革”爆发前,他与应届毕业的同学正在各地报社实习。6月中旬,大家陆续回校等待毕业分配。可是,当时的学校已经乱了,都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关心国家大事”去了,没人来理会毕业分配这“小事”了。
1966年8月初,外地来京的红卫兵已多达数万人。为了接待这些“毛主席请来的客人”,中央成立了“国务院和北京市联合接待站”,从中央和北京市有关单位抽调干部负责接待工作。就在这一背景下,保育钧接到班党支部书记陈锡添的通知,于8月10日被人民大学“校文革”派到接待站报到,诚惶诚恐地接受了接待红卫兵的任务。
接待站最初设在南河沿大街上的中苏友好会馆内,主要任务是给来京串联的红卫兵们安排食宿、交通和医疗服务。红卫兵乘坐来京火车及到京食宿交通一概免费。一个多月后,迁至先农坛体育场办公。因为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后,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都争先恐后地涌向北京,每天接待七八万甚至十几万红卫兵,一个小院子根本容纳不下,而先农坛体育场十分开阔,离天坛公园也近,安排不了住宿的外地红卫兵就在天坛公园内“安营扎寨”。
起初,保育钧具体负责为红卫兵开住宿介绍信。后来,涌到北京来的红卫兵越来越多、头绪越来越复杂,他就被指定当秘书、编简报,每天深夜都要向前来检查工作的接待站最高负责人、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汇报情况。
一天,保育钧听说几个区负责供应馒头、面包等食品由于衔接不好,未及时送到红卫兵手里,霉变浪费,让红卫兵挨了饿,即未经核实写进简报。周荣鑫阅后很生气,在一个深夜的汇报会上,严厉批评了商业部和北京市。商业部副部长不服,和他顶起牛来。周荣鑫大怒,拍着桌子,又狠狠批评了商业部。
事后,经核实,保育钧发现事实没有简报上说的那么严重,情况被夸大了。为此,他深感不安,想找个机会向周荣鑫作检讨。但未能如愿,因为不久周荣鑫及那副部长也被揪出来批斗打倒了。
简报失实事件给保育钧的教训非常深刻。从那以后,他十分注意如实反映情况的问题,不管别人说得如何,他都要尽可能通过别的渠道加以验证、核实。保育钧说,后来我在人民日报社工作30年,写稿编稿无数,从未出现失实事件,恐怕就是得益于这件事情的教训。
[责任编辑:陈健]
相关阅读
- (2016-05-31)前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保育钧北京病逝 享年74岁
- (2016-05-31)保育钧因病去世享年74岁 曾奏响拨乱反正第一声
- (2016-05-31)南通籍前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保育钧病逝(图)
- (2016-05-31)保育钧:知识分子政策大转弯
- (2016-05-31)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逝世 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