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研究发祥地原子能楼被拆毁 老院士曾呼吁保留

2016-06-22 15:09:50 来源: 澎湃新闻

0浏览 评论0

1951年近代物理研究所全体人员,1954年初全部迁入原子能楼。前排左起:胡文琦、肖振熹、邓稼先、彭桓武、赵忠尧、钱三强、何泽慧、肖健、王素铭。中排左起:金建中、彭XX、毕先文、黄祖洽、蒋铮、李德平、陆祖荫、刘杰、叶铭汉、殷鹏程、许槑、忻贤杰。后排左起:叶恭先、XXX、XXX、周中治、白国良、李寿楠、卢竹轩、容霖汉、XXX、高义、王平、于敏、陈耕燕。

当时,此楼成为中关村科学城中的第一家研究机构,称为“中关村物理楼”。1958年,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原子能楼由此得名。

中科院办公厅原副主任柳怀祖回忆说:“当时物理所是按照最好的标准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地板是水磨地,质量非常好。唐山大地震时,北京地区很多建筑都有不同的受损,但是这座楼仍‘固若金汤’。”

大楼是中关村地区第一栋现代化的科研建筑,一共五层。西侧是静电加速器的大厅,有四层楼高,安装的是70万伏大气型质子静电加速器和250万伏高气型质子静电加速器。由于体量太大,在楼西侧还留下两层贯通的入口,并在楼顶特制三角顶板。大厅安装了起重吊车,吊车可以伸到大厅的外面,为的就是把250万伏高气型质子静电加速器的钢筒等设备运进楼内。该楼还建有半地下室,半地下室西边是库房,东边是工厂,搞机械加工。

70万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是我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1958年被运往新建的中国科技大学供教学使用。而那台250万伏质子静电加速器至今还在这座楼中。

[责任编辑:陈健]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