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研究发祥地原子能楼被拆毁 老院士曾呼吁保留

2016-06-22 15:09:50 来源: 澎湃新闻

0浏览 评论0

钱三强先生画的“老母鸡下蛋”图。

“原子能所是‘满门忠孝’”

1955年,党中央决定发展自己的核武器,钱三强被委以重任。钱三强身兼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二机部副部长。不过名义上是双重领导,学术上仍以中科院为依托,叫做“出嫁不离家”。

1960年,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中央要求二机部、五院和中科院要“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把“两弹一星”搞上去。中科院二话不说,不仅支援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如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王承书、黄祖洽、于敏、杨承宗等,而且把原子能所整建制地划转给二机部。

有人称在中国研制“两弹”的进程中,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孝”。1959年至1965年,原子能所有关研究室、组,成建制地调出去,输送给外单位的科技人员就达到914人。

当时,在前苏联撤走在华专家的背景下,原子能所科研人员攻克了六氟化铀生产、点火中子源研制、核爆燃耗测定、氢核理论研究、核数据测量和验证等道道难关,为“两弹”成功研制作出重大贡献。

“两弹一星”创业历史何处寻

一直为“保楼”奔走呼号的《民主与科学》杂志原主编孙伟林在闻悉此楼被拆的“噩耗”时,连说了三个“痛惜”。“为什么前不久关于‘中关村的明灯’‘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李佩先生的专访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在青年中引起那么大反响?因为大家都明白,‘多年后,李佩的家就是一个博物馆’。”孙伟林说,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人们从中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对价值观的坚守,对科学的执着,对名利的淡定,这是共和国创业者的精神追求,但也是今天所缺失的。 而有六十多年时间积淀,蕴含着人们所景仰的众多著名科学大师事迹的“共和国第一楼”,其意义和价值,更是任何当今高楼大厦所无法比拟的。近年来,在北京市城市建设中,由于急功近利,已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的拆迁遗憾,令有识之士痛心疾首。

记者在拆除现场碰到一位关注老楼命运的专家。他指出,该楼被拆除的命运与若干年前中关村规划有直接关系。他对此痛心疾首:“科学发展不是靠盖大楼、搞人海战术,以摧毁历史就能换取卓越的。不是楼越盖越高,学生越招越多,好科学就搞出来了。”

据记者了解,在欧洲,很多科学家的实验室甚至住过的地方基本都会被妥善保护,如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整栋实验小楼仍原汁原味地保留着100多年前的风貌,并对外开放,成为当地著名的景点。

中关村老一代科学家蔡邦华之子、旅加软件工程师蔡恒胜在微信朋友圈获悉大楼被拆毁的消息时留言道:“如果你访问普林斯顿大学,你可以找到爱因斯坦1933-1955年的足迹,他工作过的物理实验室大楼仍保留,他买的住房仍可供参观。这都是历史的记忆! 更何况中关村科学第一楼,后人想要追寻中国原子弹、氢弹发展的历史轨迹何处找?‘二弹一星’功臣的创业场所哪里寻? ”

“对所有老建筑的摧毁就是对自己文化的背叛”“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见物思情,勿忘历史”“申请把楼留下!加固一下,修缮一下!”……虽然这两天网友纷纷发出呼吁保住此楼,但也阻挡不了它的轰然倒塌。

[责任编辑:陈健]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