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研究发祥地原子能楼被拆毁 老院士曾呼吁保留

2016-06-22 15:09:50 来源: 澎湃新闻

0浏览 评论0

在建成250万伏静电加速器之后,这台70万伏加速器移至中国科技大学用于教学实验。再后迁至合肥,成为科大校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图为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在讲述中国第一台加速器的来历。

“中国核物理科学奠基人聚集于此”

“在近代物理所没有什么所训、口号,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吃馒头,先种麦子’。”在此工作了20年的中科院院士叶铭汉是钱三强的学生。他说,当时物理所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白手起家。

1952年,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办所方针:“以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为中心,充分发展放射化学,为原子能应用准备条件。”

后来调整机构,研究所内成立了四个大组:一组为实验核物理组,组长赵忠尧;二组为放射化学组,组长杨承宗;三组为宇宙线组,组长王淦昌;四组为理论组,组长彭桓武。第一大组下又设加速器组、探测器组、电子学组、核乳胶和云室组共四个小组。初步勾勒了核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1953年,中科院决定将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名为物理研究所。物理所刚搬来新大楼时,为了保密起见,对外统称“918信箱”。

事业初建,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极其困难。科研人员一切从零开始,自己动手研制仪器设备,开始建立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的实验技术,在宇宙线、粒子探测器、加速器、核电子学、理论核物理等领域逐渐发展。

筹建初期,钱三强四处招揽人才,从清华调来了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从浙江大学调来了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等。彭、王就如同钱三强的左膀右臂,理论、实验比翼双飞。

物理所陆续吸引了多批海归,新中国的呼唤,让他们纷纷回国,义无反顾。钱三强还从国内邀请一批年轻的物理学工作者来所,包括于敏、黄祖洽、王树芬、李德平、叶铭汉等。

在这五层楼的房子里,一时群贤毕至,阵容强大,中国核物理科学主要奠基人聚集于此。

钱三强就是中国发展原子能研究这盘大棋的总策划。“他布局分工很全面,王淦昌搞实验物理,彭桓武搞理论物理,黄祖洽和于敏搞氢弹。他考虑周到,从理论设计到工程应用、原料化工、电子控制,没有短板,都配齐了,而且每一步都走得很合适。”叶铭汉回忆。

物理所“英雄榜”单上的人名,都在共和国的科学史上熠熠生辉。从这栋大楼里走出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于敏和陈芳允;走出谢家麟、于敏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走出大批泰斗级人物,包括科学院院士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汪德昭、张文裕、于敏、邓稼先、陈芳允、陈佳洱、朱洪元、李正武、杨澄中、肖健、何祚庥、何泽慧、王承书、金建中、唐孝威、黄祖洽、谢家麟、戴传曾、吕敏、李德平、胡仁宇、王方定、夏培肃、方守贤、冼鼎昌、张肇西、张宗烨、柴之芳等,以及工程院院士叶铭汉、陈森玉等。还有我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丁渝、冯锡璋、郑林生等著名科学家。

[责任编辑:陈健]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