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三项目跻身第四批国家级非遗 总数达30项
2014-12-04 22:04:10 来源: 今日泉州网
图自网友@韩太尉学摄影
古老剧种---梨园戏
泉州梨园戏
泉州梨园戏是中国的珍稀剧种,保留着唐宋南戏特色。它植根于泉州,并随着泉州人的足迹而流传到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
梨园戏的表演程式极严整、细腻,刻画古代人物的心理活动尤为精微入神。梨园戏至今还保留不少宋、元南戏的剧目,演员基本的舞台肢体语言、乐器的形制与演奏法竟和古代壁画、石刻的人物像有不少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而证实了它的悠久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
位于泉州的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是现今这一剧种惟一的演出团体,负有传灯续火的使命。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曾于2003年10月19日应邀前往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于第二日晚在巴黎城市剧院进行演出。
近年来泉州努力打造精品剧目,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获2003-2004年度国家十大精品工程剧目。日前,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公布,新编梨园戏《节妇吟》入选初选剧目。
奇特的惠女服饰
惠女服饰
惠女服装,别具一格,被称为中国服饰的精华。
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等乡镇妇女穿的衣裤除太青兰、苹果绿、黑色以外,还有白底柳条花纹或上下绿白拼接而成的,颜色甚为鲜艳;衣身、袖管、胸围紧束,衣长仅及脐位,肚皮外露,现出身段的曲线美。裤子多是黑色的,裤筒甚为宽大。裤带上的银裤链是惠东女奇特装饰的重要内容。那些银裤链一般是结婚时男方必送的礼物之一。
头上的装饰主要是头巾和斗笠。惠女出门时多数人都戴上精制的银手链,把折叠整齐的小花帕一半缀于腰侧衬衫口袋,一半露出外面;手中提着精美的小竹篮子等。
图自网友@谢亨是我
德化陶瓷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从未间断,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是中国民窑的代表。
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是为适应宗教文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陶瓷艺术品种。早在明代,德化的雕塑大师何朝宗总结前人的制作工艺和烧成经验,综合石刻、木雕、泥塑的技法特点,吸取唐代佛像画家吴道子的作风,开创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八字技法。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瓷雕塑新秀名手辈出。
晋江布袋木偶戏
布袋戏在西方被形象地称为“手套式木偶”,是将手伸进木偶的布内套利用五指操纵表演的一个古老剧种,是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
南派布袋戏是指泉州地区的掌中木偶戏,其音乐主要为南曲及“傀儡调”,以泉州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新中国成立后,南派布袋戏获得了新生。晋江木偶剧团多次晋京演出并获奖,《白龙公主》、《五里长虹》等剧目获文化部嘉奖和第九届文化奖。
泉州拍胸舞
拍胸舞在泉州农村极为流行。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
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表演。表演时双手起落,有节奏地拍胸挟腋、偶尔又投足拍腿、屈臂击肘。时而跳跃、时而跪蹲、时而抬腿、时而踢腿。边歌边舞,豪迈矫健,情绪热烈,风趣浪漫。
标签: 泉州非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卢侨生]
相关阅读
-
-
南安桃源村上报一批非遗项目 八旬婆婆跳踢球舞
昨天上午,十几位爱跳舞的婆婆,顶着烈日,跳起舞来,她们正为申报非遗项目拍照片而跳。不论是踢球舞...更多
2014-08-30 08:54:45
-
-
泉州非遗传承人赖传义珍藏400古籍 传唱道教音乐
50岁的赖传义也很难说清楚,祖上究竟有多少代与道家结缘,他是泉州2014年第四批道教音乐市级非遗传...更多
2014-08-21 09:31:26
-
-
泉州新增36名省级“非遗”传承人 涵盖类别众多
日前,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泉州有36人获此殊荣,至...更多
2014-06-15 10:02:35
-
泉州木偶雕艺传承:从门庭若市到等待政府选派人才
泉州木偶艺术不仅历史悠久声名远播,而且闯出了与现代传媒技术融合的新路子,它的传承也就成了一个...更多
2014-06-12 15:33:36
-
-
泉州打城戏传人洪球江辞世 从艺八十载最年长
5月28日中午,带着对打城戏一辈子的热爱,打城戏首批省级非遗传承人洪球江在晋江英林清内村的老宅中...更多
2014-05-30 08:55:40
-
-
永春医生藏万件非遗文物 四处奔走筹办私人博物馆
永春医生收藏万件非遗文物,目前四处奔走筹办私人博物馆,藏品包括民国永春商务分会成立时孙中山批令...更多
2014-04-19 09:54:09